• 41阅读
  • 0回复

电视文化漫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04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电视文化漫议
洪民生
电视是现代文明的一大产物,电视文化在我国的普及速度也十分惊人,已经以崭新的形态成为现代文化中一个十分活跃的种类。
电视文化的兴起
广义的文化,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和宽泛的。“十年浩劫”中,文化遭难首当其冲,文化禁锢造成社会生活严重窒息,眼界被人为地遮挡、封闭在狭小的圈子里。七十年代后期开始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使许许多多本属“非分之想”的事变成现实。早年被看作“奢侈品”的电视也飞速进入寻常百姓家。1979年,电视观众首次突破亿人大关,到去年为止,我国电视机数超过1.12亿台,跻身于“电视大国”的行列,观众达6亿多,这种规模的观众群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随着电视覆盖面迅疾扩延,仿佛一个窗口,电视向亿万中国人家庭猛地打开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世界。高速大量的“曝光”,令人目不暇接,明显的标志是观众视野和思维空间大大拓展。电视的触角伸向文化涉足的每一个领域,伸向诸多观众难以亲临其境的角落,上至天文地理,下到吃饭穿衣。形声色并茂,远距离传送实况,对生活乃至观念的影响,时而潜移默化,时而直接介入。正由于用最新科技成就和崭新观念武装起来的电视,传播及时、形象,并综合以及兼容各种文化,形成一支充满活力的新军,对整体文化结构和全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产生了不小影响,因而电视被冠以“文化”也就水到渠成。
电视文化的兴起似乎突如其来,其实在此之前它也经历了一个从起步到发展的过程。
这里不妨试举一例。在所有传播媒介中,电视不折不扣是一位“小字辈”。电视曾效仿报纸,没有文字就让播音员念长文章;没有声音只有图像,只得与广播一起转播球赛;早期的电视新闻原封不动照搬新闻电影的场面调度和表现手法。电视正是在各种经验教训中才找到自己的位置的。电视文化学习了报纸、通讯社、广播的长处,并且与这些现代文化传播媒介一起,构成一种合力,冲击了传统的封闭、内向的板块形文化接受方式。我们宣传开放性和透明度,人民的参政意识的加强,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的宣传报道。“早上听广播,白天看报纸,晚上看电视”,形象地表现了群众获得信息的渠道。
家庭文化的扩延
把电视视为家庭文化的扩延,大概这是意识到了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家庭与电视的关系十分密切。电视拥有者足不出户便能知天下事;文化娱乐欣赏可任意选择;还免去花钱买票、排队拥挤之苦。且不说远乡僻壤里电视几乎是获得知识、信息及娱乐的主要来源,就是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也因为文化设施严重不足而更加倚重放在自己家里的电视。这也许就是如今电视备受青睐的缘故。
电视给家庭带来的好处也显而易见。收视社会调查表明:一台除夕电视晚会,能有比三个西欧人口加起来还要多的观众同时收看;一部出色的电视剧播出,万人空巷;一场举世瞩目的球赛现场直播,居然在这一时间内使全国范围的犯罪率大大下降;一次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的记者招待会实况,一下子成了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电视使人们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社会生活,一定程度上涉及民族的思维、素质、感情、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发展。
社会文化的浓缩
电视文化的渗透力和扩散力在于它在大量吸收中做大量传播,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社会文化的浓缩。这一看法颇有道理。君不见:有了新闻纪录片,于是就有了纪实片《历史上的今天》;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于是就有了专题片《话说长江》、《黄河》;有了中外名著,于是就有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西游记》;有了社会的各类艺术活动,于是就有了组合式的春节电视晚会。从1985年首届“桃李杯”舞蹈比赛起,电视首先把体育比赛惯用的评分制引进歌舞、戏剧、戏曲、曲艺等艺术类的比赛,得到社会的认同。眼下社会上各种艺术比赛统统采用此招,以致迫使电视台又想另辟蹊径。
歌曲演唱本是一种普遍的文艺现象。但把演唱形式划分为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唱法的,还是始于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尽管对此音乐界曾有一些争议,三种唱法毕竟较为实际地被社会认可和接受下来。电视文化来源于社会,又反过来影响社会,这种反作用往往比较恰如其分。
电视文化既能折射社会文化,又有极灵活形象的表达方式,通过先进电子设备,利用时空转换及特技等电视手段,常常使某种文化发出新的光彩,赋予新的生命。长期流传社会的神话故事《西游记》,跳出文字作品圈子,“过电”改编以后,特别是用特技、外景、演员真功夫一加工,令人刮目相看。就连重播时间稍靠后,立即就有不少观众不依不饶,直到电视台调整播出时间并作了自我批评才算了事。
电视文化所具备的兼容性,对社会文化起了某种调节作用。它给具体文化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表现天地,在艺术方面尤为突出。某些传统艺术在电视中展现,观众便会成千上万倍地增长。一位著名老演员感慨地说:“我在电视里露一面,比我在剧场里演出一辈子的观众还要多。”戏曲正在为争取青年观众而努力的时候,电视变着花样让它大显身手,助了一臂之力。戏剧小品本是专业院校用以训练和考核学生的教学内容,搬上屏幕以后,一跃而成深受观众欢迎的艺术新品种。相声、评书等曲艺甚至连猜谜也都堂堂正正地登上荧屏大雅之堂。电视赋予传统艺术以现代的方式。
与此同时,电视文化充实了自己,在近六七年中,电视文化逐渐成熟,初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风格和样式。最典型的是一年一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晚会通常四五个小时,却集聚了语言、造型、表演等众多艺术手段,几乎囊括一年来社会上的好作品,并用艺术形式反映了社会热点,因此也有“文化大检阅”一说。如同一份佳肴,让几亿人在传统节日里来一顿精神会餐。1983年的晚会开办时的初衷,不过是想让人们欢欢喜喜渡过我们民族传统节日的除夕之夜。不想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历史悠久的过节习惯,演化为守岁的主要内容之一,始料不及。
电视文化的新问题
众所周知,观众眼界疾速开阔,审美意趣不断提高,春节晚会越来越不好办。但有趣的是,尽管对春节晚会这种形式有不同看法,在对待晚会究竟还办不办这个问题上,比较一致的意见还是主张办下去。晚会已处于欲办太难,欲罢不能的境地。社会舆论“逼”着电视台下决心,只能挖空心思,竭尽全力把晚会往好里办,别无选择。
春节晚会也引发了我们去思索大文化背景下电视文化所面临的新问题。我认为近年来电视文化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有许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主要有三:
其一,文化设施不足,而又一时难以解决。文化设施越不足,社会文化生活越不丰富,对电视文化的依赖性就越大。而电视文化越受重视,责任就越重大。电视是“带电作业”,有一定的危险性,就社会效果而言,节目办得好让观众开机有益,否则就有“触电”的危险。1985年春节晚会失败遭到全社会指责,几天就收到数麻袋挨骂的信件,电视台为此检讨了近半年。
其二,由于我国地大人多,教育又不发达,就使得观众水平极不平衡,而且多层次,因此中国的电视文化受着国情、民情的制约,众口难调。电视文化必须尽量寻找雅俗共赏的结合点,否则,就会得罪一大批观众,这无疑也增添了办电视文化的难度。
其三,电视文化已经发展为现代文化领域里的一路诸侯。照理说这样年轻的文化应该最少束缚和保守,不易固守在往昔的审美范畴里,但由于电视文化理论队伍尚薄弱,一味讲求实干,缺乏理论指导,所以从宏观上及时调节和追踪时代步伐的应变能力,往往显得十分被动。另外,电视文化至今还没有自己精干的创作队伍,也是电视文化面临的难题。
不论是家庭型还是社会型,我国的电视文化已经初具规模,自成体系。至于存在的问题,只要我们正视现实,寄希望于改革,提高电视工作者自身的素养,就一定能把电视文化引向更加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境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