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特定的听觉艺术——广播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04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特定的听觉艺术——广播剧
胡源
广播剧是一种早于电视剧的以大众传播方式传播的特定艺术品种,它在我国已有半个多世纪经历。据研究者查证,我国广播剧诞生,仅比世界第一部广播剧问世晚不到十年。它一直拥有大量听众,现在,全国几十家电台每年生产广播剧不下六七百部,一些新的剧目播出,电台常能收到几百数千封赞扬信;有些剧目二三十年来听众不忘,不断要求再播,如《长长的流水》、《杜十娘》、《三月雪》等等。所以,广播剧早已是一种不可轻视的艺术形式。70年代末,当电视剧插翅起飞时,曾有人担心广播剧会受冷落,而事实上此后广播剧维系听众量有增无减。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它依靠着能深入个人身边的大众传播方式传播,具有欣赏方便的优越性,同时更在于它的艺术的独特性。它给人特殊的审美享受,提供一个特殊的声音的艺术世界。
除了广播剧,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够实现这样的美学要求:滤掉大千世界中一切可视形状,纯然留下一片声音,让我们全凭听觉去感受人间的万种风情,千般心态。音乐虽是纯听觉艺术,但它不像广播剧那样再现人际关系,不是让人感知实在可触的客观世界。所以广播剧的独特性非常鲜明。声音的选择交织可以构成特殊美感境界,在诗人那里较早体察到了。毛泽东的词《忆秦娥》,上阙意境即由“声音因素”勾勒出的:凛冽的西风,高空雁阵传来鸣叫,疾驰的马蹄,呜咽悲壮催促行军的军号——“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王维的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正是美妙的音响点缀出一种迷人的静谧意境的。声音世界内容丰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声音的艺术组合同画面相比,别生意蕴,更能直接拨动人心。广播剧把人带进的正是这样一种美的王国。如较著名的广播剧《二泉映月》,就以多种细微生活音响,西风、犬吠、鸡啼、湖浪、泉声、琴声等等烘托出特定氛围,让人从剧中感受到独特的情物感应美学效果。音响这种物质材料,能具有美学效果,具有艺术语言性质,是在广播剧里突出地显现出来的。重视音响作用,辩证地调动和设计音响,是使广播剧耐人品味的重要途径。获1987年第十届“柏林未来奖”的我国立体声广播剧《减去十岁》,设计了夸张的主观音响,主客观音响精心安排使全剧魅力大增。广播剧的情节和人物更主要是通过语言去表现,这里的语言是“话语”,这种话语也是新鲜的有独特价值的。它就特意讲究在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情况下,让听者发生很浓的兴趣,产生很强烈的印象。“话语”就是形象,就是生命!这种既抽象又具象的形象在听者心田流过,要让人听后还感到有余波掀动着。1985年轰动一时的中央台的系列广播报道剧《普通人》,从人物话语直接感受剧中人物个性风貌,就活脱脱地,非常强烈。
艺术欣赏中的想象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没有想象不能进入审美。广播剧的特点之一,就是为展开这种高级心理活动提供了特定的优越条件。有的同志也说广播剧是“想象的艺术”,但基本上把它理解为由声想形,理解为以想象克服广播剧“看不见”的局限性。其实,广播剧的想象(欣赏中的),是让人由声音生发更富创造性的联想。至于再造性的对于剧中人物环境外观的想象,虽然不可避免地会在听的过程中形成,但广播剧并不主要依靠这个现象产生魅力。它让人从声音(包括话语)中感受和联想更深的内容,那就是对广播剧所展现的“剧中世界”的意境有所动情,对人物情感和深层心曲有所感受。正如戏剧家曹禺所说:“它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听众可以比播出的想得更多,把人的感情引向更深远的境界。”60年代广播剧《三月雪》,就故事说今天已不觉新鲜,但它以话语和音乐渲染的矗立在烈士墓群中洁白的芳香且又茂盛的“三月雪”,却还有引发听众在想象中创造意味深远的诗的意境的力量。
我国广播剧方兴未艾,正处在兴旺发展时代。关于它的艺术个性,最近无论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都在深入。立体声广播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又扩展了广播剧艺术的可能性。但,广播剧的一切可能性(审美功能和多方面社会学价值),同其它艺术一样,归根结底是在一部部高质量的符合此种艺术特性的作品中实现的。当务之急就在这里:广播剧的制作者、领导者为繁荣广播剧创作进一步创造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