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小生产与大市场——蔬菜产销体制改革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05
第2版(经济)
专栏:

小生产与大市场
——蔬菜产销体制改革述评
本报记者 潘岗
如今,城市的“当家人”谈起蔬菜,差不多都会提起小生产与大市场这对矛盾。
的确,消费者对蔬菜的需求这几年扩大得令人惊讶:武汉三镇,1984年以来市郊常年菜地减少3.4万亩,城市吃菜人口却每年以近10万人的速度递增。
广州,1984年城市吃菜人口是250万,现在达400万。
北京去冬白菜价高,一度断档,市政府前不久总结教训时谈到:我们对新增的吃菜人口估计不足。去年计划吃商品菜人口为650万,这个数字打得紧了,其实流动人口和郊区进城农民至少增加了50万。
还有,随着城市郊区产业结构调整,原来生产蔬菜的农民,现在不仅不生产,还成了蔬菜的消费者。
市场需求在逐步扩大,但生产基本上是以菜农家庭承包为主,户户种菜,菜田零星分散。广州一、二线菜地,12.3万亩由12万菜农种植,其中人均不足一亩菜田的就占53%,10亩以上的仅有4户。重庆菜农,多则一二亩,少则一二分。这种情况,难以形成批量生产,商品率低,调运也十分困难。菜农诉苦说:种几分菜,买到种子没薄膜,弄到薄膜又愁化肥、愁灌溉。好容易盼到菜长成了,又愁没车运、没有人去卖。
满足市场需求需要现代化的大生产。但在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要马上做到这一点似乎不可能。那么,能不能从国情出发,寻求一种“变通”的办法呢?青岛等地的做法给人以启示。
1986年,青岛市在合同定购蔬菜的30多个村建立了蔬菜产销服务站。这些服务站,既代表菜农与商业部门签订合同,又负责向农民供应化肥、农药、钢材等生产资料;既及时向农民提供灭虫除害、育苗服务,又在收获季节为农民代办过磅、装车等销售服务。产销服务站免除了菜农的苦恼,受到了普遍欢迎,目前,已发展到100多个村。
武汉市去年成立了蔬菜生产资料服务公司,重庆市近郊20个蔬菜生产为主的乡,乡乡成立了技术服务站。
这些蔬菜生产服务网络,虽然目前多数还有待于完善,但在一定程度上把分散的小生产者与日益扩大的市场衔接了起来,作用十分明显。特别是在生产管理上仍然维持了包产到户这一农民喜爱的形式,因此很有可行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