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向“怪墙”冲击——陕西地区科技体制问题透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05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向“怪墙”冲击
——陕西地区科技体制问题透视
赵小兵
陕西万名职工中的科技人员数居全国第2位,高校数量亦在全国名列前茅,又云集着我国诸多尖端科研机构。如此强大的科技优势没发挥出来,怎不使人扼腕叹息?省科委的同志说,陕西1/3的科技人员隶属于中央在陕的军工、高校和科研单位,我们可望不可即啊。然而,中央在陕的科技诸强讲,我们何尝不想为陕西经济振兴作贡献,可报效无门呀!
由此可见,在经济体制改革浪潮的冲击下,“条块分割”这种旧体制遗留下来的难以逾越的“高墙”,开始在撞击、摩擦中摇晃起来,但当它真正要被冲开时,这道“高墙”却又呈现出旧体制顽固的抗震性——
墙这边:省委省政
府百般思虑翘首以待
这里有个“雁塔区现象”。在西安的雁塔区地界,拥有科研单位、高校50多个,区政府几乎被科研单位和高校包围了。然而,一些区办厂和数目甚众的乡镇企业,生产的大多是初级产品。更使人困惑的是,区政府已意识到自己周围这股科技力量的重要,成立了由各高校、科研单位参加的“区科技咨询委员会”,企图借“芳邻”的优势发展自己。奇怪的是,这些“芳邻”还是反映说,“不知道该为区上做些什么。”离区政府一箭之遥的省党校的一位经济学副教授认为:“不用走出雁塔区,从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软件人才和各种硬件人才,几乎应有尽有。现在双方合作的意愿有了,但中间这道人为的藩篱并未消除。”
由一个雁塔区,便可窥出旧体制这道“怪墙”的形态了。当谈起“条块”间的隔膜时,人们似乎感觉这道墙是单薄的,一捅就破。可一旦进入真正的合作,这道墙却又傲然挺立,哪怕迈极小的一步,也非要经历“千难万险”不可。
一个区尚且如此,那一个省呢?
事实上,省委、省政府为了与中央在陕的科研单位合作,已经作了很多努力,也对自身作出反省:这道“怪墙”难以突破,会不会与省政府下属部门的官僚主义有关呢?省长侯宗宾干脆带上几位有关厅局长,到省国防工办现场办工,不仅使那里的同志颇为感动,也当下解决了一些久拖未办的合作事宜。
墙那头:各路英豪困在笼中报效无门
其实,中央在陕的科研机构、高校也与地方建立起为数不少的联合体,但大多是松散型和低层次的,效益好的不多。
西安市经济中心最近的一份抽样调查表明,陕西6家国防系统及大中型的企业中,有4家反映,50%至70%科技人员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只有10%的人有科研成果。有位同志讲起这样一件事:位于西安郊县的一个部委研究所,多年无事,大家起初颇有情绪,后来渐渐习以为常了,便结伙去野外打兔子。几年下来,科研水平未见长进,枪法却提高不少。
省国防工办一位同志说,我们对此也很着急。我们的科技人才、设备、熟练工人都堪称一流,要是与地方合作,该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遗憾的是,我们不知道怎么为地方服务。
比起军工系统,高校的自由度要大一些。西安交大的同志说,如果陕西要我们的科研成果,“降价”也行!可陕西企业对此一直反映冷淡。
据统计,西安市的科技成果只有30%左右进入技术市场,又只有5%在本市转让成交。陕西高校的许多科研成果流向了沿海地区。
“怪墙”开始动摇了
一个颇可引人深思的现象是,陕西高校与千里迢迢的沿海地区进行科技成果交易时,“怪墙”为何突然消失了?而一旦与近邻谈合作,“怪墙”又固执地横在眼前了呢?
对“怪墙”的冲击,陕西宝鸡市的思路是这样的:主动同当地军工企业缓和僵持多年的关系;他们到西安各高校求贤、慰问。结果,“怪墙”在某些地方断裂了。就在这不大的缺口处,宝鸡市从中央驻陕科技诸强那里,得到不少回报。宝鸡的经济受益了。
西安市向“怪墙”的冲击也是有力的,他们正在与高校与军工联合筹建两个新技术开发区。其中一个开发区,就在雁塔区落脚,这儿的发展重点是:走科工贸一体化之路,发展计算机、生物和激光技术等新型产业。这一冲击能否给雁塔区的振兴带来福音呢?陕西地方工业一步跃入新技术的殿堂似不可能。从低技术走向中等水平技术,再跨进高技术领地,应该是一个有序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怪墙”依然是存在的。
看来,“条块”之间由过去的矛盾,到现在双方企求穿破这道人为的壁垒,是一大进步。唯有双方继续挖“墙”不止,科技优势这只庞大的“困兽”才能跳出“笼子”,为振兴陕西经济显示威力。
陕西省体改办一位同志认为,要最终冲垮科技体制这道若隐若现的“怪墙”,有赖于政治、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但这不应成为一种托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