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易家林办文化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13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残疾人与社会征文

  易家林办文化室
  胡士华
在人生的道路上刚刚健康地走过了20个春秋的易家林,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踩响了一颗地雷,炸断了一条左腿。就是这样一个人,退伍后竟敢于向生活挑战,在他的家乡湖北省孝感市祝站镇,干起了文化事业。
1982年冬天,一个风、雨、雪交加的晚上,易家林在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迎面碰上了100多个被带往派出所的赌博者。他们的后面,跟着他们的妻子和亲人——一群哭哭啼啼的中、青年妇女。
这天夜里,易家林睡不着了。令人痛心的现实,使他惊愕、震动、沉思:贫乏的精神生活,使一些人误入了歧途,怎样才能使乡亲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呢?
他想啊想,终于,一个强烈的愿望产生了——办文化室!用丰富的精神食粮去充实那些饥饿的人们。
办文化室,这是一个多么困难的抉择啊!摆在易家林面前首要的困难就是房子问题。
为了支持儿子的事业,小易的父母毫无保留地将几十年来积蓄的5000元钱取出来了。在孝感市民政局和大家的帮助下,房子建起来了。随之,一些生意人也接二连三地登门了:
“伙计,把这房子租给我,一年两千块,你坐着拿!”
“这好的房子,向阳的门面,应该做生意赚大钱。搞文化室太可惜了!”
“见钱不抓,不是行家。文化事业,那是政府的事,你怕他们不考虑?!”
可是,不管别人怎样说,易家林就是不点头。他认为,活着光为了钱,那就太没意思了,也愧对牺牲的战友。
看着崭新的文化室,易家林信心十足。
他把刚领到的抚恤金和护理费400多元拿出来购买图书和文化用品。
钱不够,他拖着十多斤重的假肢四处去借。农村高低不平的土路,给本来在平路上也步履艰难的易家林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他,走东家,跑西家,好不容易借了2500元。然后,他拖着那条沉重的假肢,在父亲的照护下,两次到武汉,共购买图书1000多册,还买回了克郎球、康乐棋、照相机、小提琴、吉他、扩胸器、象棋等文娱用品。
1984年冬天,易家林办的文化室开张了。文化室每天平均接待100多人次。星期六和星期日,人就更多了。从1984年冬天到今年4月,他的文化室共接待群众10万多人次。
10万多人次,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想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也有自己的一份贡献,易家林这个一等伤残军人,觉得自己尽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他欣慰地笑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