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廉洁从政来自对人民的感情——杨尚奎同志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13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廉洁从政来自对人民的感情
  ——杨尚奎同志散记
  水静
杨尚奎同志去世两年了。在我们共同生活几十年的日子里,他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极受教育的回忆,使我感到他似乎还活着,仍然在那里勤勤恳恳为人民操劳着,在默默地为人民奉献着。
尚奎于1929年参加革命。红军长征后,他是跟随项英、陈毅同志留在南方坚持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领导人之一。建国初期,他曾任中共江西省委第一书记,在他长达14年的任职期间,为政廉洁,两袖清风,从无谋一己之私利。在实行供给制时,除公家发给他应得到的一份外,他从不向公家另外再要任何东西。他当时吸烟很厉害,由公家每月发给他两条烟远远不够。有一次警卫员向管理科多要了一条,他知道了,耐心地对警卫员说:“赶快把烟送回去。烟不够,可以少抽一些,不能搞特殊,规定的制度谁也不能破坏。”警卫员只好把多要的一条烟又送回去了。实行包干制时,他的待遇改善了一些,但是穿衣、吃饭、加上抽香烟,还要供养父母子女,所以经济也并不富裕,可他却甘之如饴。改了工资制,他的工资多了,但生活上的俭朴一如既往。我每次给他添置好一点的衣服,我的好心好意常常得到的是他的批评。我看他常常工作到深夜,抽烟又凶,经常咳嗽、感冒,就特意给他织了一条又长又大的毛围巾。开始他说“没有必要”,以后每年冬季就离不开了。这时他才笑笑说:“我是怕浪费,有点委屈你了。”对于吃,他更不讲究,厨师做什么,他吃什么,从不挑拣。他生活上一贯的清淡无贪,养成了他廉洁奉公,一尘不染的高尚品德。
我国有句古话:一人做官,鸡犬升天。可对尚奎来说,要说官,他可谓一省之首了。而他年迈的父母却一直住在解放前乡里留下来的几间又矮又小的土房子里。外面是羊肠小路,很不好走,当地有关部门要给他家修一条大路,以便汽车可以直接开到他家门口,被他婉言拒绝了。1964年秋收时节,我随尚奎去兴国老家,他的父母住在江背村,离县城有30多里,顺便去看望二老。我们乘坐的汽车临近江背村的公路时,远远看到在一个小山丘上,有一位老人在放牛,走近一看,正是尚奎的父亲,我们立即跳下车,接过80高龄老人手中的牵牛绳,把老人搀扶到家里。“文革”中还闹了一场“喜剧”,一批外地“红卫兵”到兴国要造杨尚奎老家的反,恰恰碰到尚奎的父亲正在放牛。“红卫兵”不认识他,问他:“杨尚奎的家在哪里?”老人用手指指:“在那里。”他们又问:“你认识杨尚奎的父亲吗?”老人说:“我就是他的父亲。”看着放牛的老人,他们个个傻了眼,深感意外,扫兴地回县城去了。我们曾多次接老人来省城家里,想让他在城里安度晚年,可是老人总住不惯,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劳动,就像鱼儿离开了水,浑身不舒坦,住不多久,就又回兴国老家了。两位老人都活到90多岁,在那几间又矮又小的土房里先后辞世。
尚奎父母亲勤劳俭朴的美德,一直在尚奎的身上保持着。尚奎又常以此教育家属子女。1959年9月,庐山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后,尚奎和我带着未满3岁的小女儿,陪同周恩来总理乘坐汽车返回南昌。途中,我们在庐山脚下的观音桥下了车,在一个凉亭内稍事休息。周总理向来办事周到,早已预备了途中的点心,其实尚奎也叫我预备了。我们就在凉亭内,一边休息,一边吃点心。我们的小女儿把鸡蛋糕撒了一地。尚奎看着心爱的小女儿,和蔼地对她说:“你怎么撒了一地的蛋糕,要爱惜粮食,不能浪费!”我们的小女儿朝着爸爸,把小嘴一撇,反驳道:“这是蛋糕,又不是粮食,怎么浪费了?”这时,周总理高兴了,问她:“什么是粮食?”小女儿说:“米饭。”周总理捧腹大笑,对着尚奎和我说:“你们看,小孩子多天真,多单纯,把你们平时对她的教育——不要浪费粮食记牢了,可她不知道,蛋糕也是粮食做的嘛。”现在,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可是不忘父亲生前的教导。遵照尚奎的遗嘱,两个小孙子,一个叫“田田”,一个叫“山山”,这是尚奎病重住院期间给取的名字。当时,我对他说:“两个儿媳妇都快生小孩了,你给他们取个名字吧。”他很高兴,想了想说:我们都出生在农村,从农村参加了革命,然后才来到城市的。所以我们的后代决不能忘记农村,忘记养育我们的山川田地。这样吧,先出生的小宝宝,就叫“田田”,后出生的小宝宝,就叫“山山”。尚奎直到暮年,对农村、对农民,仍然如此深深地眷恋着,一仍初衷。
尚奎把一生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人民。最多的,他还是奉献给了农民。他常常对我说:“在战争年代,我们都在农村转来转去,农民对我们真好!你还记得陈老总在三年游击战争中写的诗吧?”我说:“记得。”他说:“那些诗我是不会忘记的:‘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他在主持江西省委工作期间,不论工作如何繁忙,总是挤出时间,每年最少也有两三次下到农村,和农民在一起,调查研究,怎么把粮食搞上去,怎么把多种经营搞上去。特别是一年两季的春耕、抢收抢种的大忙季节,更是如此。他和农民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当时全省80多个县市的山川田地,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倾注了他的心血。稍有旱象,他盼望下雨,夜里也起床看看天,有没有雨层云,睡梦中听到一点滴水声,他会睁开眼喜悦地问我:“下雨了?”久雨不晴,他又担心发大水,急着不断地问气象台站:“还会下多久?”并及早部署防止烂秧、抗洪抢险的准备工作。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几乎都在饥荒之中,尽管江西农业生产仍然比较稳定,不但没有调进一粒粮食,还每年外调10多亿斤支援国家和灾区,受到中央的通报表扬和邻省的好评,但本省有些地方的粮食也还是比较紧张的。那是一个夏天,他去临川县湖南公社检查工作,和地、县委负责同志一起,逐家逐户地看望农民,然后到了公共食堂,看到一口大锅里全是红薯叶掺有星星点点碎米煮的黑糊糊时,脸上倏地变得很不好,我知道他心里十分难受。他到地委立即召开会议,感慨地说:“刚才看到的那锅饭,哪里是饭?根本没有米嘛,叫农民怎么受得了呀。”最后他决定,动用省里的库存,调了几万斤粮食给这个地区,以救青黄不接之急。农民的生产好过,他便喜上眉头、笑声如珠了。1964年4月,尚奎到宜春检查工作,得知这个县的彬江区霞塘大队洲上生产队从四川引进的油菜新品种,长得特别喜人,便要去亲自看看。当时那里不通公路,去那里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小木船,水上很不安全,我和警卫人员劝阻他,但他说:“凡事不要光听汇报,还是要到实地去看看。新品种果然是好,就解决了江西油菜低产的一大难题。”地、县委负责同志陪他一同前往。一路上,河水清清,河道弯弯,油菜花正值盛花期,一遍金黄。这里的油菜的确长得好,他非常高兴,拉着农民一起在油菜地里合影留念。他还到了农民的家里,看到许多农民家里挂了不少的腊肉,便风趣地开玩笑说:“你们家有这么多腊肉呀!我们来作客了,吃你们家的腊肉,行吗?”农民们笑嘻嘻地回答:“好啊,今天你省委书记来作客,我们请都请不到,腊肉尽管吃。”可是晚餐按尚奎的意见,吃了红薯和小河里的泥鳅。这一天,尚奎和农民一起生活得很愉快,谈笑风生,直到深夜,还在和群众聊天。
尚奎一生,朴实无华,为官清正,和人民群众感情至深。
薄一波同志在怀念尚奎时,称道他“一生自强不息,举止光明磊落”,这是对他实事求是的褒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