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喝下这杯“苦酒”——记沈阳钢管厂厂内劳务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15
第2版(经济)
专栏:

  喝下这杯“苦酒”
  ——记沈阳钢管厂厂内劳务市场
  新华社记者 刘欣欣
没有欢笑,没有喜庆,气氛铅一样的沉重。面对着一张张布满愁容的面孔,沈阳钢管厂劳资科长杨士恩宣布厂内劳务市场成立。这是今年3月初的一天。
与会者有四五十人,都是在工厂重新进行劳动组合中的落聘者。这中间有工人、干部,有党员、大学生,有年轻人也有老职工。他们成了厂内待业者,有的耷拉着头,有的抽着闷烟,有几位女同志忍不住哭起来。
改革献给人们的不只是蜜糖,还有苦酒。
“苦酒”难咽
“这简直是对人格的侮辱,叫我怎么见人!”一位30多岁原在总工程师办公室工作的女技术员,一向好强,在部队受过高等教育,可转业到工厂无用武之地,只好改行。去年下半年又赶上一场大病,不能顶岗,这次落聘了。在劳务市场的3个月,每月发生活费35元。每当熟人问起她的工作时,泪水便止不住往下流。
25岁的中专毕业生张连吉,好学,上进心较强,可他读函大误工多,被车间组合下来了。开始感到委屈,可后来冷静一想,以前吃“大锅饭”,车间多一个少一个人无所谓,现在搞责任制,一个萝卜一个坑,他惶惑了……
赫晶,26岁,今年4月刚歇完产假,一上班就被车间解聘来到劳务市场,她说:“我有气管炎,在车间喷漆的活干不了,领导照顾让我看仪表,我又是散光眼,我在这等待适合我做的工作。”
受震动最大的要算8名落聘的中层干部。46岁的原二车间党支部书记赵玉升,落聘后到车队当了一名年纪最大的装卸工。一种说不清的失落感纠缠着他。他当过兵,上过战场,是一位有泪不轻弹的男子汉。他对眼前的变化有些迷茫:“20多年都是党安排我工作,党叫干啥就干啥。到了劳务市场,让我自己找工作,我只好当装卸工。”
各种各样的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成了劳务市场的过客,品尝了“失业”的苦酒。他们几乎都对自己的处境忿忿不平,然而令记者惊讶的是,被采访的十几名待过业的人员,无一例外地对这一改革持肯定态度。他们并没有因为“酒”苦而丧失理智。
醉翁之意
人浮于事、出工不出力几乎是中国企业的通病。厂长肖建华早就在想:能不能在厂内建立一种失业机制,形成竞争局面,激励职工勤奋工作?
去年底,工厂开始改革劳动制度,车间科室重新定员定编,面向全厂招标,然后将点兵,兵选将。结果53名干部工人被组合下来。厂内劳务市场应运而生。
肖厂长说,劳务市场不是临时措施,而是常设机构。今后凡被解聘人员都到这里注册。失业期间停发奖金,不保留原岗位原工种待遇,从第二个月开始只发35元生活费(国家规定的各种补贴照发)。这笔失业金由工厂出。在劳务市场,本人和用人单位双方同意才能重新上岗,劳动工资科无权向各单位安排人员。有了这种机制,车间、班组以及科室可以随时解聘表现不好或不需要的属员。劳务市场成立4个多月来,这个千人工厂几乎每天都有上10人注册待业,但又有不少被聘走。
“失业是痛苦的”。肖厂长很动感情地说:“‘铁饭碗’养懒汉,‘苦酒’可以治懒病。”他认为,出现一定的失业率,人们有一种职业危机感,比奖金激励更见效。厂内劳务市场告诉人们:不论干部还是工人,谁不努力工作就会砸谁的饭碗。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过去清扫工历来无人爱干,如今这个职业竟走俏了。行政科长说,实行厂内待业以来,先后有上十人找他要求做清扫工。可他只能说:对不起,没空额了。
就业竞争促使人们勤奋地工作。职工们感受最深的要算是后勤的变化。过去工厂的茶炉8个人烧,一天只早上供一次热水,现在6个人烧,昼夜保证热水开水供应。食堂炊事员过去是哄着干,现在工作态度大变,积极改进饭菜,色香味好了,还比过去便宜,到食堂就餐的职工比过去增加了一倍。
一“流”则活
劳务市场给每个人提供了过去没有过的重新择业的机会。
还满脸学生气的李春英,是大连外语学院日语专业毕业生。1986年她被分配到钢管厂,专业在这里用不上。毕业时她满怀热情要干一番事业,万万没想到一年后竟失了业。她恨,以不参加劳务市场的会表示抗议。工厂让她自己到外面去找工作。4个月中,她参加了社会上三次招聘考试,最后被急需外语人才的省建材局选中。记者采访时她正在办理调转手续。“还恨么?”她笑了:“我还得感谢这次失业,否则我也许永远是所学非所用。”
小伙子冯国江,在三车间当电焊工干得不错,可是他更爱干木匠。在劳务市场呆了几天后,终于如愿以偿,被行政科聘去当了木工。
劳务市场不仅帮助许多人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化解了一些人际关系矛盾,使人心情舒畅地工作。
43岁的张凤兰,是全厂最好的电焊工。她同原车间领导脾气不和,于是主动辞职要求流动。这是她一生中第一次行使选择岗位、选择领导的权利。她来到劳务市场,像她这样的技术尖子车间争着要,没几天,她就应聘到了四车间。
人们对于失业人员的看法也正在改变。四车间主任阎平很有些新思想。他说:“到劳务市场也没什么丢人的,即使在原单位消极,换个环境就可能积极。几个月来,我已从劳务市场聘用了5个人,现在个个干得都不错。”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