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自费开发——记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21
第1版(要闻)
专栏:

自费开发
——记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华社记者 赵明 本报记者 陈健
古老的江苏昆山县城东侧,一个新型工业区正在昔日恬静的农田上崛起。
昆山,地近上海、苏州。别人羡慕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偏偏昆山人早先不晓得利用,还发誓“不当上海‘殖民地’”。几年一过,昆山终于发现经济落伍了。1984年底,县里这才下决心走横向联合的道路,辟出一块土地,自费建设工业开发区,招徕中外企业家到这里办厂。
尽管中央确定的沿海开发区没有它,尽管国家投资的计划表上找不到它的份额,三年之后,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却初具规模,奇迹般地出现在人们面前。3.75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内,道路四通八达,水电供应充足,电讯畅通无阻,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17家企业在这里落户,其中有4家是中外合资企业。1987年,开发区内有13家企业投产,实现产值2.78亿元,利润1019万元,上交税金607万元,创汇1550万美元。仅三年,开发区内企业上交的国家税金就已相当于昆山县在开发区的投资数量。
赵紫阳总书记去年年底在这里视察时充分肯定了这种自费兴建开发区的做法。
富规划穷开发
这些年,沿海建设开发区,哪一个不花国家成亿投资?蹉跎多年的昆山人,要不来这钱,也不愿再等下去。县政府通过自筹、贷款、征收土地开发费等途径,筹集了1200多万元。靠这点钱建开发区,够什么?标准高了,资金不够;标准低了,企业又不来。很多人不信昆山人能办成这件事。县政府请来上海一些专家论证、规划,决定开发区建设走“富规划,穷开发”的路。富规划,就是着眼长远,面向现代化,规划做到“设计新,功能全,配套齐,标准高”;穷开发,就是在没有国家投资扶助的情况下,不摆阔气,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用钱精打细算。一句话,钱要少花,事要多办,还要办好。
开发区内有7395亩土地,别的地方手里有钱,搞开发一圈一大片,昆山不搞一次性圈地。他们按照规划的纺织、轻工、电子、机械、食品、中外合资企业专用等6个工业小区,分片开发,逐块征用。修多少路,建多少厂,就征多少地。建设基础设施,少不了要花钱。但辛辛苦苦筹集起来的钱,要尽可能少花。道路、桥梁、下水道,他们自己干,其它设施都从无偿拨款建设改为有偿借款建设。供水、供煤气、供蒸汽都成立专门公司,依附于某个企业。县里还确定,开发区内工厂一律不建锅炉,把各厂的锅炉建设费集中起来建热电厂,集中供气。县里只花了很少一点钱,就办成了几件大事。
依托老城建设开发区,也使投资大为节省。职工来自老城区,自来水从老城区通过来,商业网点先放在老城区,只花少量的钱打通衔接新老城区的道路,二者就联成一片,老城区的设施可以充分利用,开发区规划中的宾馆、商场、青年宫、游乐场和职工宿舍可以往后推一推。眼下,开发区内新颖别致的厂房不断增加,而开发建设指挥部却还在一排小平房内办公。指挥部至今没有一部汽车,工作人员到各个工地全是蹬自行车。
“富规划,穷开发”,使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人们因之称它为江苏的“小蛇口”。
投资者的乐园
建了开发区,最怕企业不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位置十分优越。它东距上海50公里,西离苏州30多公里,南依沪宁铁路,北靠苏沪公路,娄江水道横贯其中。从这儿坐汽车一个小时可到上海,走水路可以直达长江边上的张家港、吴淞口。
今天的昆山人懂得利用地理上的优势,但又不满足于它。他们更注意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建新厂缺资金,县里出面高息借来,低息贷给工厂。联营办厂,真心诚意请外国人、外地人当厂长、经理,让他们掌实权,自己心甘情愿当配角。企业赚了钱,不仅按规定免税,还允许税前还贷。联营厂中的上海职工,每天早上接来,晚上送回,就像在上海上班一样方便。三线企业在这儿办厂,有人要求照顾老人、孩子,把户口迁来,县里逐年腾出一批指标解决他们的困难。这种真诚合作的态度,有如磁石,吸引了一个又一个企业到这里落脚扎根。
1985年初,开发区建设刚刚拉开序幕,“中国苏旺你有限公司”就第一个到这儿落户。当时,日本苏旺你株式会社总经理来中国考察,在长江三角洲一带跑了六个地方,有的路太远,有的不热情,只有昆山既具地理优势,又有微笑服务,他当即决定与中国银行和昆山三方合资在开发区内兴办“中国苏旺你有限公司”。三年之中,这家公司生产300万双出口牛皮手套。去年人均创汇近万美元。日方派来的公司总经理光中彻对记者说:总公司对这里的投资环境非常满意,在日本已向同行们多次作过介绍。总公司决定在这儿扩大投资,再办一个规模差不多的独资企业。
生产“金星”电视机的上海电视一厂昆山分厂是开发区建设速度最快的一家企业。它当“冠军”,是昆山人打“金星”牌子,走自己路子的结果。最初,上海厂长只带来30万元钱,这点钱自然难办成厂,但“金星”电视机名气大,产量全国第一。昆山人抓住这点,发行“金星股票”,用“金星”名义贷款,很快筹集480多万元。1985年春天达成协议,5月份就破土动工。厂房尚在兴建,工厂就开始培训职工,借厂房试生产。主厂房10月份建成,而工厂在8月份就生产出第一批质量合格的“金星”黑白电视机。这一年,工厂建成7000平方米厂房,还生产了2万台电视机,实现了当年谈判,当年土建,当年投产,当年见效。上海来的同志感慨地说:在上海盖这么多房子光盖图章就要大半年,而这里从设计到竣工只用了六个月。三年来,工厂越办越兴旺,到今年4月已生产44万台电视机。今年,这个厂就可收回全部投资。
边开发,边建设,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年就已初具雏形。它以优越的地理位置、高效率的服务和诚恳合作的笑脸,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实业家到这儿办厂,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各界人士。
昆山人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开发区,开发区正在有力地推动着昆山经济发展。开发区内的工厂,把零部件扩散到30多个乡镇企业。自费建设开发区的成功经验正为大家仿效,全县有20个乡镇都在自力更生建设工业小区。全县经济迅速发展。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只有10.6亿元,1985年达到15.8亿元,1986年上升到21.5亿元,去年则是28.5亿元,几乎每两年就翻一番。
如今,昆山县政府已决定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开发区的范围已扩大为6.68平方公里,今年的建设工程量要比去年翻一番,争取到1992年把它建设成为一年产值10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的工业基地,成为昆山经济发展的“窗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