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老坚决”和他的儿孙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21
第2版(经济)
专栏:

“老坚决”和他的儿孙们
新华社记者 范光华 刘龙源
豫东宁陵县有位出名的植树老人潘从正,今年86岁,因几十年坚持植树,矢志不移,被人称为“老坚决”;又因新闻界曾对他进行过多次报道,于是“老坚决”成了百折不挠的象征。
刚到宁陵县城,县里领导便向记者介绍说,“老坚决”不光自己仍在艰苦奋战,而且带出了一个“植树世家”!
“老坚决”有两个儿子。几十年来,这哥俩一直是父亲的左膀右臂。二儿潘福修从60年代到现在,一直担任村党支部的领导工作。20多年来,他带领大伙在500多亩沙地上栽树治沙。起初,风大树少,一场大风把新栽的树连根拔出来,他第二年再领着大家重新栽。树成了材,伐了再栽。26年已更新过四、五茬,硬是把“没有一棵树毛”的“火燎村”变成了密林村。现在,护岸柳依依垂绿,泡桐树亭亭如盖:“沙区卫士”刺槐林,硕果累累的酥梨林,把昔日贫穷的万庄寨装点得多姿多彩。
“老坚决”的大儿子潘自修,一直跟在父亲身边。当年潘从正外出采集树种时,他跟在后边背口袋;老人说栽树,他赶忙刨坑;说浇水,他挑起水桶就走。多少年来,“老坚决”的那套本事,他完全继承了下来;“老坚决”的坚决劲儿,他发扬光大了。
1985年,潘自修与村上签订了10年合同,以每年上交1200元的条件,把“老坚决”苦心经营的30多亩林场承包了。一家7口吃住在林场。为解决村上的困难,他毫不心疼地伐掉已成材的60多棵泡桐树,用卖树的钱给村上买来两台变压器。接着,他用地膜加拱棚的办法,育苗10亩。一年后,他选壮苗补栽了1000多棵新树。剩下的3万多棵树苗推上市场,一年纯收入3000多元。当谈到今后的打算时,他激动地说:“俺不能坐在老辈的树下乘凉,他老人家有决心,俺有信心。再过三年五载,我栽的树都长起来了,到那时,一进俺的林场,就能小雨不湿衣裳,晴天不见太阳。”
为使后代在植树造林上有所作为,“老坚决”给孙子们起名:园林、长林、忠林、森林、国林。
1983年,尽管当时家中生活还比较困难,“老坚决”仍支持孙子园林自费到洛阳林校学习。两年学成毕业,园林应聘到县林场当了林区队长。23岁的园林,率领着一支100多人的队伍,在茫茫大沙滩上搞泡桐带叶栽植、沙兰杨插杆造林。园林有家不归,有办公室不坐,常年在沙窝子里趟。连爱人生孩子,他也顾不上回家。
两个冬春过去,3500亩沙滩上,栽满了沙兰杨、泡桐和刺槐,成活率都在90%以上。实践使园林增长了才干。他总结实践经验,写出了《泡桐丛枝病的防治》等论文。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