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班妈妈”和民族儿女——访重庆财经中专少数民族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21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班妈妈”和民族儿女
——访重庆财经中专少数民族班
本报记者 李德民
重庆市南郊有所财经中等专业学校,记者采访该校两个少数民族班时有个新奇的发现:不少学生称他们的汉族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为“班妈妈”。这两个民族班是去年开办的,有72名学生,分别属于苗、彝、回、水和布依5个民族,来自重庆周围的区县,年龄在13到17岁之间。入校前,这些学生没离开过大山,没离开过爹娘,有的甚至没见过火车和电灯。有想家的,有哭闹的,有尿床的,还有的带一身虱子。
教民族班的十几位老师决定,上文化课之前,先上生活课。从起床、叠被、刷牙、洗脸,到饭前洗手、饭后洗碗,以及不要喝生水、要勤换洗衣服,等等,都一一教起,就像妈妈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这些“妈妈”都是有几十年教龄的退休中学教师,白发苍苍,慈眉善目,还都是些老大学毕业生。他们并不缺钱花,为什么不辞辛苦到这离市区几十里的郊外教书呢?他们说:“这些孩子太需要受教育了!”
“妈妈”迅速地改变了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记者参观了民族班的学生宿舍,地扫得干干净净,桌擦得干干净净,被叠得整整齐齐。桌上排成一条线的漱口缸里,牙刷倒向一个方向。窗台上摆着花盆——花盆都是代用品,有破搪瓷盆,有废铁筒,但鲜花盛开,青枝绿叶。有两个睡在窗口的学生,还把牵牛花引到自己的床帮上。墙上挂着竹笛、芦笙。脸盆架是用三根细竹竿做成的。他们的宿舍,虽说比不上大城市大学生宿舍书多、衣多、鞋多,但比记者见到的不少大学生宿舍要干净整齐。这次采访是“突然袭击”,他们没有弄虚作假的可能。
民族班的学生刚来时,学习成绩远远落后于市区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达到市区中学的中上等水平,这是经过了统一考试的。这归功于老师。一年多来,不少老师是一天到晚都在校的。记者翻阅了几位学生的作业本,书写工整,答案正确,老师的批改一丝不苟。记者还问学生几个问题:苏共中央总书记是谁,美国国务卿是谁,两伊战争是哪两伊,他们都答得出来,普通话相当标准。老师要求学生都说普通话,还请市电视台的播音员来教过。有位苗族女学生,刚进校时回答老师提问羞羞答答,现在上市电视台朗诵诗歌,落落大方。
民族班的学生食宿在校,加重了学校的负担。老师说,市财政局和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很支持,市民主建国会和工商联也为他们呼吁、奔走,送来学生的区县也很支持,有送煤炭的,送白糖的,送体育运动器材的,解决不少问题。老师还带领学生勤工助学,种3亩菜,养两头肥猪,还有10只鹅,蔬菜基本自给。
谈到两个民族班的学生出路问题,老师说:有相当一部分可以升学。对于那一部分不能升学的,我们再进行职业培训一年,使他们掌握一定技能。不管是升学的,还是不升学的,一般都回家乡参加工作。这些人都是“永久”牌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