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从田野向五洲远航——记一批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大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23
第2版(经济)
专栏:

从田野向五洲远航
——记一批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大户”
本报记者 黄彩忠 何加正 林荣强 蒋亚平
仿佛是并不遥远的昨天,他们还蜷身阡陌,“土里刨食”;如今,却聚在这里笑谈国际市场云诡波谲,纵论从田野走向世界的传奇式经历……
他们,昨天的大名叫农民;今天,是一批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大户”的代表——已经成为企业家的农民。
今天,全国1500万个以上的乡镇企业,从事出口创汇的有2万多家,年出口创汇额达50亿美元。我们访问的这些企业,只是其中少数佼佼者。但你可以从它们走向世界的道路中,领略到乡镇企业“弄潮儿”们的风情与胆略……
产品卖不出去,愁;产品供不应求,也愁。怎么办?大量贷款、大兴土木可不行;只有靠走新路,才能办起一个没有厂界的万人大厂。
从100人扩充到30000人,仅用了两三年时间,工厂就像吹泡泡一样地发展起来了。你说“神”不“神”?
1980年,在实在混不下去了的百人机械加工厂里,支起了几十架机梁,上了织地毯项目。摸索好几年,试制出高档手工羊毛地毯——东方毯,并打入国际市场。产品卖不出去,愁;产品供不应求,也愁。外商定货数量不断增加,怎么办?大量贷款、大兴土木、大批招工都不行。乡镇企业的历史,是一部不懈苦斗并克服困难的历史,发展外向型经济,仍然要发扬这种精神。他们把目光转向了“土里刨食”的农民。以本厂为“龙头”,把用人多、周期长、适合分散生产的“织做”工序放到了农民家庭工厂。
局面一下子打开了。农民屋里架起机梁,两三年就可脱贫致富,种地、做工两不误。总厂三次让利于民,“家庭工厂”滚雪球似地发展起来。涿州市的24个乡镇,保定地区的22个县,河北省的10个地市,山西、河南、山东等15个省,都有他们的
“织毯户”,成了一个没有厂界的万人大厂。涿州西河地毯总厂就像一个巨大的主动轮,带动着众多的分动轮一起运转。
去年6月,他们又联合几家出口公司,创办了“东方地毯贸易有限公司”,要把地毯业的国际客商引到家门口。
今年6月30日,厂长霍宗义又联合外贸、金融部门,成立股份制的涿州东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公司建起了与地毯厂配套的东方毛纺厂、东方棉纺厂,还要去澳大利亚开办东方饲养场,以解决原料问题。听说接下来还想办跨国公司呢。
“一年之中有上千万外国人吃到我们的花生米,他们可都是不讲什么情面的质量检验员啊”——正是全厂上下有了这样的共识,才十年没有发生质量事故。
山东大汉井孝恒往人面前一站,嗓门够粗的:“信誉是花钱买不到的。我们就怕搞坏……”这个年创汇110多万美元的乡镇企业的领导人,讲了发生在牟平县渤海花生食品厂的一件事。
一次,包装车间有个职工上班时手表把弄掉了,大家都担心(也可以说是害怕)掉在花生包装袋里。如果真是这样,让外国人发现了,将怎样看我们厂的产品质量?还有那块刚刚叫响的牌子?为了找到那只小小的表把,大家开始对已包装好的120箱花生烤果逐箱逐包拆袋检查,接着又把车间地面上的砖全部掀起来,最后把推出厂门的垃圾翻了一遍,终于在垃圾堆里找到了,这才放心。
“不仅是我这个当厂长的,全厂600多号人,几乎个个都像手上端着一碗油过日子。”井厂长很有感慨地说。十年前,他们创办出口专厂。有关部门宁肯客户索赔损失,也不愿收购他们的产品。十年过去了,他们从来没有发生过质量事故,外贸部门安排给他们几百笔出口合同,一笔也没有失约。
也许是为了加深我们的理解,井厂长向前探着身子说:“我们年产8000吨,按平均一小袋装180克花生米计算,一年之中有上千万外国人吃到我们的花生米,他们可都是不讲什么情面的质量检验员啊!”
赢得交货期才能赢得外商,所以,全厂启动,日以继夜,对搞外向型经济的乡镇企业讲,是家常便饭。
外贸部门最头疼的是交货期,尤其是国营企业,总是有点晃荡,于是到手的票子只得忍痛罚出一叠。无锡长安纺织厂偏偏靠这点赢得外贸部门的信赖起了家。开始土里土气,没人瞧上眼,一次,人家将大企业不愿做的活扔给他们,批量小,交货期短,赚钱少。他们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自此,有了第二批、第三批……
据说,1987年广交会成交的服装、针织品,平均一张订货单7万件。单子小了,那些城里的大企业都不愿做,亏。
可对长安厂来说,一万件也是大单子。最小有100套1000件,又分为四种颜色,四种尺寸,一种产品做70多件。他们不但做,还要做好。原料出高价,用电出高价,煤价高出国营企业两三倍。处于劣势的成功者,自有优势;只是把那点优势发挥出来也不那么容易。工人不捧“铁饭碗”,订单一到,全厂启动,日以继夜。干部工人心中都有底:完成好,下年的订单或许会优先,完不成,明年饭碗或许就砸了。今年春节,美国一公司要一万件货;规定工期20天。他们半个月就交货了。
上海江镇丝绸时装联营厂一年为国家出口创汇1275万美元,也是靠交货期准赢得外商的。如今,厂里11个车间已全部被美国、日本等一些大公司作为指定车间。
产品出世了,像个葫芦,干什么用的都不太知道,只知道它能赚钱,能创汇。刚丢开锄把子的农民当然明白光靠自己创造不出奇迹,他们“走亲戚似的”结识知识分子,“借脑袋发财”。
浙江省有个远近闻名的村办企业——上虞联丰玻璃钢厂。记者粗粗数了一下,光是市级以上的重大奖就有18项。获奖的产品是低噪声冷却塔,开始在泰国站住了脚,接着把腿伸向马来西亚、尼泊尔、毛里求斯、缅甸……
上虞人没有把鲜花都捧进自己家中,成绩也的确不全靠他们这些刚丢开锄把子的农民。说起和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老师的合作,厂里负责人形象地比喻为:“走亲戚似的”。
产品的开发颇有戏剧性。原企业破产了,农民开始游荡。上海交大一位老师来亲戚家养病,住在上虞村里。他慷慨地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一方有厂房,有劳力;一方有技术,也了解市场。产品出世了。干什么用的,上虞人不知道;只知道像个葫芦,有人要买,还能赚钱。不久,国家机械委看中了,作为出口成套设备的关键设备送去了国外。
当上虞人知道大学里那些“斯文人”都是“财神”后,就没有再松手。市场需要什么,他们披星戴月赶到交大,这任务就成了系主任交给老师们的科研课题。生产中遇到难题,带上图纸去大学请教;还是弄不清,干脆用车把老师拉进村指导。同用户的技术谈判进行不下去,又开车把用户拉到上海的大学实验室里,由老师们直接谈。上虞人在得到奖状以后,才知道他们拉着大学老师办企业的办法有个官名,叫“技工农联合体”。
如今,上虞联丰玻璃钢厂已由孩子长成大人。他们有响当当的一年几百万元的创汇和几百万元的利润,还有自己的经济师、工程师等技术人员,占全厂职工总数的1/10。别以为他们要独立了,他们才不这么傻。由上海交大校长任董事长的“南洋风机冷却塔技术开发公司”已亮出大旗,上虞人还指望这批
“高级脑袋”能更多地为自己招财进宝呢。
“智力拼图积木”吸引了一位年轻的农民,他从自己小时候玩过的“猴子上树”,想到生长在今天的小宝贝,无论是中国的、外国的,谁家不注重智力开发?独辟蹊径,何愁财源不茂盛?
1987年7月,燥热的珠海,国际玩具博览会。刚过4天,一家来自内地的乡间小厂就挂上了免战牌:“货已订满”。
4天和外商签订了45万盒玩具合同,消息极大地振奋了河北省沙河市中广智力玩具厂的300多名农民职工:厂长的眼光真准,一年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
1985年7月,广平县青年阎纯德闯进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的科技专利交流会,一眼看中了“智力拼图积木”。年轻人想得很实在也很深远:专门供小孩玩的东西,小时候玩过的就有:麦秸编的“金蛇”、高粱秆做的“风车”、嫩竹子制的“猴子上树”……无不靠“巧”字得利。生长在今天的小宝贝,无论是中国的,外国的,谁家不注重智力开发?谁家为此没有立“专项投资”?他认定这玩意儿就是他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法宝”。
拿不出1万元资金,阎纯德以热忱和执着赢得了专家和科委的信任,他们决定以专利费入股份联办企业。阎纯德回到家乡,变卖了祖传的家产——三间房屋,筹集万元资金,一座小厂呱呱落地。
“开发创新,独辟蹊径,是我们厂经营的主导思想”。坐在我们面前的是现任厂长李润亭(阎纯德已经当了董事长)他们与香港创办了合资企业,与美国万福实业有限公司草签了联合生产经营长毛绒玩具的意向书,产品由最初的一个品种发展到今天5个品种、10个规格,在第36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荣获铜牌奖。
用槐角精制的“还童茶”,外国人称之为“中式咖啡”,一年半时间已出口130吨,创汇110万美元。我们农村里山上长的、地头种的、水里养的,其中能为祖国争光溢彩的肯定还有不少。
“你认为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国的最有利条件是什么?”
“利用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新产品?”
河北省衡水市还童茶饮料厂厂长胡忠义,面对办公桌上那份问卷,工工整整书写了上面这个答案。
在胡厂长家乡衡水,第一数槐树多。河边、路旁、屋前、屋后——到处槐花飘香,槐角满枝。民谚说:“家有槐,去百病,幸福来”。早在1982年,胡厂长和他伙伴们探讨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时,便瞄准了“中国槐”的果实——槐角。他们借来一本《本草纲目》,这样一段文字很快吸引住了大家:槐角,治五内邪、气热……久服明目益气延年。“能不能以槐角为原料,生产出一种能增进健康的饮料呢?”——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胡忠义。他走访了许多吃过槐角豆、喝过槐角水的人,借鉴民间验方搞开了试验,后来又进省城,闯北京,找了12位专家、教授指导。三年后一种色如茶叶、味似咖啡、具有一定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的饮料问世了。胡忠义给它取名“还童茶”。
“槐角都能制成高级饮料,我们农村里山上长的、地头种的、水里养的,其中能成为新食品资源、能为祖国争光溢彩的肯定还有不少!”胡厂长告诉我们: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他才下决心让“还童茶”走向世界。
去年6月,样品空运到太平洋彼岸的美国。8月,美国一家专门经营医疗、保健食品的大公司来函定购40吨,客户说:“这是中式咖啡,可贵在天然原料所制”。在一年半时间里,他们出口产品130吨,创外汇110万美元,人均创汇2.6万美元。
经过艰难之路,他们成功了,但他们并没有失去清醒。接受采访的这些企业家们看到,没有什么“永久牌”的海外市场,弄不好,一个早晨就被人家挤走……
一面是发展的机遇,一面是严峻的挑战,这就是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大户走过并准备走下去的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