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沉重的“红帽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25
第2版(经济)
专栏:

沉重的“红帽子”
刘存学
周振华一脸苦相。他是“种粮状元”。他有许多“红帽子”。

1985年,当周振华步入生命的第24个春秋的时候,他同时迈出了自己人生旅途中新的一步——跨乡承包了101亩粮田,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成立了临海市城东乡振华农业承包公司。
当商品经济的潮水涌到浙江省临海市的各个村落的时候,大片土地被冷落了。周振华踏上了这片被人遗弃了的土地,心里揣着一个念头——在没有多少油水的田地里,探索一条工业村种粮食的新路子。
周振华肩挑两头——每年一亩地要向国家交售粮食290公斤,保证村里人的口粮210公斤。这样,一年要从这块土地上收获粮食5万公斤左右。
他成了浙江省售粮大户。三年来收获了10多万公斤粮食,除了村民和自家的口粮外,其余全部交售给了国家。

一顶顶“红帽子”向他头上飞来: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市政协常委、团省委委员、十三大代表、省十大新闻人物之一……
是喜悦?是苦恼?周振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涩涩的感觉。他心里有一笔帐:
——1985年交售粮食6万公斤,却背负起2000多元的债款;
——1986年交售粮食5万多公斤,一年的汗水总算换回了3500多元的收入;
——1987年两场洪水硬是把刚刚丢掉的包袱重新还给了他:这一年只产了2万多公斤粮食,亏损9000元。
周振华不得已在10亩粮田(市粮食局说不止10亩)里种上了苹果,以补偿种粮的亏损,但同时又要在剩余的粮田里打出更多的粮食来,以完成粮食部门的订购任务。

去年两场洪水,沟满壑平。若不是几只手搀住了周振华,他非栽倒在粮田里不可。
粮食部门伸出一只手——用上好的大米换走捂烂了的粮食,填满了村里300多张嘴。
物资供应部门向他伸出了一只手——供应平价化肥。据周振华讲,他所用化肥的2/3是靠平价供应的。而其他种粮户,80%的化肥要靠议价购买。
村里向他伸出了一只手——以工补农,每亩田补给50元;为其建造仓库和晒场;在受大灾的去年,补给他6000元。
地区技术服务部门向他伸出了一只手——不定期到粮田进行技术指导;市粮食局把他作为粮食收购工作重点中的重点,派车到家里拉粮,麻袋借给他用。
一只手,一只手,搀扶着周振华继续扛着那一顶顶沉重的“红帽子”。

周振华几乎每天都收到来信。信中问的最多的问题是:对于种粮没人感兴趣,你为什么这么感兴趣?
这如何作答呢?上级扶持了这个典型,是希望其他人学习,可谁会走这条没有经济效益的路呢?
地区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证实了他的判断:全区从1985年开始成为缺粮地区,3年减少了1.5亿公斤粮食,粮田面积大量减少。去年到各地组织议价粮1亿多公斤,今年要1.5亿公斤才能解决本地人吃粮问题。议价粮与计划粮之比,前几年是二八开,去年四六开,今年五五开,明后年很有可能形成六四开的局面。
1985年初,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来到台州地区宣传粮食合同订购。台州地区粮食局食油公司经理王宗炳直言不讳:让农民自愿订购签合同,我们这里连一斤粮食也收不上来。

5年的合同,明年到期。人们对周振华到期后的去留问题议论纷纷。
戴着这么多“红帽子”,骑虎难下呀——一部分人对他的处境寄予同情。
这个典型我们要继续扶持下去——地区行署领导的态度很明朗、很坚决。
周振华目前也有着自己的分析:再坚持下去搞不出什么名堂了;只靠扶持,种粮没有前途。尽管省农业厅今年准备向他无偿提供2万元,用于农田机械化建设。
市粮食局有关领导认为:一个周振华还可以,要是再有几个周振华,国家也扶持不起呀。
台州地区粮食局副局长邵鹏认为:周振华的经营是方向性的,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是必要的,但作为发展农业生产来说,不是长久之计。发展农业要靠价值规律办事。
周振华戴着沉重的“红帽子”,在有关部门的搀扶下,硬撑着站在粮田里,他能站立多久呢?
(原载《中国青年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