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走出“象牙塔”——知识分子心态录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25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知识分子喜与忧

走出“象牙塔”
——知识分子心态录之一
本报记者 孟晓云
福建省科委这一着厉害——削减技术开发型为主的科研单位的事业经费,把他们推向生产第一线。
从吃国家“皇粮”到自谋生路,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的日子不那么舒服了。去年,事业费减拨30%,工资还是国家照发;今年,事业费减拨60%,工资要自己挣。该院被推入改革的漩涡,上上下下都感到了压力。内部实行承包制,把指标分解到每一个科室,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每年分别要交6000元和4000元的毛利,否则就没有奖金。别无选择,只有寻找科技和经济的结合点,通过科技开发为工厂提供有偿服务。
但科技进入企业不容乐观:从整个国家来看,经济循环对科技依靠并不迫切;从福建省来看,大企业自己就有技术开发力量,小企业倒是欢迎,却又没有那么多吸收能力。不少厂对新技术转化为商品缺乏足够的认识,科技界本身又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拿小水轮机图纸设计来说吧,福建省机械研究院就竞争不过天津市的一个研究所。一位工程师无可奈何地说:大网捞鱼已捞不到了,我们只有在小江湖里捞了。
从“象牙塔”的研究中走向商品经济的汪洋大海,知识分子的心态十分微妙复杂。有一位高级工程师,过去在研究院搞科研得心应手,他设计的水利模型曾获过国家奖。现在,商品经济的汪洋大海,对于他是那么陌生。当他到工厂洽谈业务时,抹不开面子,张不开口,不会讨价还价,别人一张图纸至少卖3000元,他只卖1500元。结果,去年,他靠借钱交管理费,今年手头更紧,连出差费都拿不出,为此深感苦恼。他对记者说,我缺乏经营的能力,到处托门子,烧高香,讲价钱。对这一套,我很不适应,和人家谈业务,既不会递烟,又掏不出钱请客,十有九吹。我两手空空,就凭着一张嘴,一块图板,一年要赚1万元,难哪!可再难,也得下去跑。
院领导别有一番忧虑。今年,省里下达了放活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文件,科技人员可以停薪留职,也可以留薪留职(每年上交标准工资的20%)去承包、领办、承租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刚刚落实完今年承包指标的院领导忧心忡忡:口子开得这么大,骨干走了怎么办?
眼下,省机械研究院这潭水比较平静,还没有人把石头扔下去。尽管充满活力的经济领域吸引着知识分子,但想走的人都在观察,下不了决心打破“铁饭碗”。他们有后顾之忧:一家老小住的是研究院的房子,今后分不到新的住所怎么办?生场大病医药费不能报销又怎么办?有一个54岁的工程师,思想斗争了半个月,交了一份留职留薪的报告,院领导尚未批。他们知道:许多人不走是碍于情面,但早晚要撕破脸皮,放行一个,就会走一批。于是,院领导对这个科研机构的前景充满忧虑。
改革给省机械研究院带来了压力、危机感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和变化。仪表研究室主任林本五所在课题组的成员改变了“文不经商、士不理财”的传统观念,过去是等着上面下达课题,现在是自己下工厂寻找课题,开发新产品。每上一个项目,要考虑到它的难度、成本、劳动量,要做市场预测。原来,这些都是科研管理部门的事,如今逼得这些“象牙塔”中的秀才自己干。他们开始有了经营头脑,学会打算盘。项目拿回来,大家讨论,钱少了,去讨价,一扫知识分子以往的清高。
仪表研究室副主任陈源所带的6个人的课题组抓住了机遇,在改革开放中大显身手,用自己现有的设计能力,利用外国先进工业的基础,委托他们加工,把现有的高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这个课题组去年创收22万元,占全院创收的1/4。陈源也有自己的困惑,他对记者说:现在的科技人员单纯考虑技术不行了,一要设计,二要经营,三要学会关系学。现在办一件事很难,口越开越大,5年前工厂为我们做一个实验只收150元至200元,如今1000元也打不住。仅新产品标准审查会和鉴定会,所邀请客户代表的食宿费、咨询费、资料费就要花去1万元,这或许是商品经济交换原则在起作用?
一句话,省机械研究院的知识分子愈发感到走出“象牙塔”后,在商品经济的汪洋大海里游泳、驾驭风浪,并非一件易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