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适应群众的审美意识和心理需求——关于电视“春节文艺晚会”的回顾与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25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适应群众的审美意识和心理需求
——关于电视“春节文艺晚会”的回顾与思考
邓在军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1988年春节联欢晚会,最近被广播电影电视部授予全国电视“星光”奖特别节目奖。作为这台晚会的总导演,我在兴奋之余,又免不了有些担忧:全国人民对春节晚会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主办单位的中央电视台,怎样才能把春节晚会的艺术创造和质量再努力提高一步,更好地满足全社会的强烈需求呢?
主题应该是什么
一台晚会的主题,直接关系着节目创作、整体设计、风格色彩、演员选择等诸多方面。主题,是晚会的灵魂。
春节晚会的主题应该是什么?近几年来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也是常使编导者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我认为,文艺创作的主题选择,从根本上说,应服从于观众的心理需求。春节晚会的主题,首先应着眼于我国人民在春节这个特定条件下的审美意识和心理需求,还要考虑到它是供六亿多电视观众欣赏的一台综合性文艺晚会这个特点。
目前这种“春节晚会”的雏形,最初是在十年动乱后的1979年我与杨洁同志一起组织播出的。在那个晚会上,李光羲演唱的《祝酒歌》、白桦朗诵的诗篇,人们至今记忆犹新。“八十年代第一春”,我又与黄一鹤、杨洁等同志在上海、杭州、广州、黑龙江等地分别编导录制合成了一台春节联欢会。这两台晚会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并一步步地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成为全国收视率最高的一个电视节目。它表明:随着政治开放,生活改善,人民群众渴望在传统的除夕之夜表达自己欢乐的心声,也希望从电视这个日益普及的文化工具里获得与他们欢乐心情相一致的美好的艺术享受。我以为,这就是“春节联欢晚会”所以受到人们欢迎的共同社会背景和心理因素。
还有,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秋、春节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特有的团圆节日。在浓烈的团圆气氛中,人们自然希望在春节晚会中看到表现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各族人民团结、海内外同胞团结这样富有人情味的文艺节目。为什么来自港、台的歌星张明敏、费翔、包娜娜、万沙浪等受到人们格外的喜爱和欢迎呢?我以为主要并非由于他们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巧,而是他们演唱的一曲曲充满强烈爱国怀乡之情的动人歌声,深深地拨动了亿万观众的心弦,引起人们在感情上强烈共鸣的缘故。
再者,“除夕”,“除”旧迎新之谓也。此时此际,人们满怀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和追求。他们在观赏春节晚会时,无疑期望从欢乐中看到成就,得到鼓舞,汲取力量。
因此,我以为春节晚会的主题应是:欢乐、团结、奋进。如果拿一部交响乐来比喻春节晚会,这就是全曲的主旋律。
解决“众口难调”问题
春节晚会难度大,难就难在它面向六亿多观众,要适应各行各业、各种年龄和文化层次、各种情趣的人们的需要。但是也要看到,“众口”固然“难调”,但绝大多数观众要求于春节晚会的,无非是赏心悦目、益智畅怀、皆大欢喜而已。因此创作和选择晚会节目的标准,应是娱乐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在节目品种上,相声、小品、歌舞为人们所普遍欢迎,又富于节日色彩,应作为晚会节目的“三大支柱”,其余的,如戏剧、曲艺、杂技、动画、武术、游戏等,形式尽量多,趣味尽量浓,时间尽量短。既有一道道精美的“主菜”,又有色彩斑斓的“杂拌儿”、“拼盘儿”。尽可能地照顾到不同口味,才能把亿万观众始终吸引在电视机前。
春节晚会的格调应该是健康、清新、怡人的。编导者对晚会的内容和布局既要精心构思,别出心裁,又切忌哗众取宠,追求廉价效果。这里的关键在于推出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高质量的节目。相声、小品的内容要鲜明地体现时代精神,寓严肃的社会内容于娱乐性之中。歌舞节目要把民族特色和现代风格统一起来。在传统的除夕之夜,要让各族人民欣赏到我国具有优秀传统的民族歌舞,而且应占相当的比重。通俗歌曲为相当一部分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所喜爱,但分量要安排得适当,内容要健康,表演要落落大方。事实上,民族传统与现代风格也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来源于生活的艺术也总是随着社会的前进不断地吸收、消化、丰富和发展。
为了照顾多方面的观众,春节晚会的节目必然容量要大。今年晚会五个小时,安排了五十个节目,平均每个节目不到六分钟,是历届晚会最短的,但仍有观众反映个别节目偏长。这就要求我们对春节晚会的每个节目精选提炼,编排设计要穿插得当,干净利索。这样可以加快晚会的节奏,使整台晚会显得精粹、自然和流畅。
在“出新”上下功夫
由于观众欣赏需求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也由于春节晚会受其特定内涵的制约,如何避免晚会内容的雷同化,是摆在编导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近两年春节晚会发掘、采用的群口相声、动画合成、男女谐剧、以舞伴歌等新的节目品种和艺术形式,都受到了观众欢迎。我国的戏剧、曲艺、舞蹈,源远流长,剧种丰富,流派众多,可资我们从中精心选择。作为编导者,应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让观众在春节晚会中看到其它晚会所看不到的节目,还应把目光越出舞台以外,发掘那些平时在剧场看不到的新形式的节目。即使是同一个艺术品种,在表现手法上也应该和可能不断出新。
首先是节目内容的出新。对晚会的每一个节目,从创作、表演到镜头角度的选择,编导者都要从思想的深刻性、艺术的精美性和给予观众的新鲜感这三方面来考虑。在晚会的总体布局上还应“精中选优”,着意安排、设计几个格外动人心弦的作品,以“神来之笔”,使整台晚会显得跌宕起伏,不落俗套。
春节晚会的播出形式,历年来已相对固定为“茶座”的模式,这是由于它能较好地沟通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感情交流,也有利于烘托场内的欢乐气氛。不足的是,面对天南海北的数亿观众,百十人的茶座显得过于局限,“单薄”了些。今年的晚会,在时空关系上尝试作新的处理,在主会场外设置分会场,部分节目采取双向传送、千里对话,把观众的视野扩大到祖国天南海北,增强了现场感和参与感,把竞争的机制引进电视文艺。我们希望这种尝试能够推动我国电视艺术在发挥整体优势方面向前迈进一步。
重要的是打好基础
办好春节晚会,归根到底,要靠节目过硬。如果把春节晚会形容为一串珍珠项链,晚会的每个节目就应是一粒粒晶莹夺目的珍珠。近几年的春节晚会难办,主要问题是“明珠难觅”,很少有拿来可用或稍稍加工后就能演出的现成作品,绝大部分节目要靠自己突击创作。在目前社会上文艺节目的创作水平尚不能尽如人意的情况下,为了把晚会办好,编导人员需有足够的时间调查研究,深入发掘,组织创作,尽量避免“临渴掘井”。
晚会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演员的功底。要求编导者在挑选演员上下功夫,不只是看到知名度高的“明星”,还要用慧眼发现人才,推出新秀。在每年的春节晚会上,都有一些新的演员一举成名,这是一件大好事。春节晚会是大型的综合性文艺晚会,涉及到舞美、技术、照明、制作等各个工种,在总的艺术创造中他们占有各自重要的位置。我们应该看到,一台成功的春节晚会,必然是通力合作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春节晚会最深厚的基础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观众给中央电视台寄来信件,对怎样办好春节晚会献计献策,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还要重视听取文艺界专家和各方面人士的意见。依靠群众、群策群力,相信我们的春节晚会将能够越办越好,把欢乐永远奉献给投身于改革洪流中的我国亿万人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