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四库全书的老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25
第8版(副刊)
专栏:

四库全书的老账
黄裳
最近报刊上又有了一种争论,该不该重新影印《四库全书》。书店要印,说这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汇”,“阅读研究,无不适宜,实用价值极高”的宝贝书;反对者则指出,这不过是清代统治者“寓禁于征”巧妙而恶毒的手段的产物,不只收书远非完备,而且人为的删改与本身的错谬都极严重,实际上正是毁灭中国文化的东西,在今天的条件下,没有花费大量人力物力重印的必要。我记起鲁迅先生曾经对此发表过意见。在《准风月谈》中有《四库全书珍本》一文。重读一过,觉得时间虽然过去了五十多年,先生的发言仿佛正是针对目前的争论而发的,真不禁使人感慨系之。
影印《四库全书》的倡议,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提出来了,随之也起了应否印和怎样印的议论。学界的主张与官商是不同的,他们认为不应迷信库本,如有更好更古的善本,就应该用以代替库本,至少也要做出校勘记来,用以显示库本与旧本的异同。后来由商务印书馆印出了一套《四库全书珍本》,是见于四库而别无传本的231种古书,算是一种妥协。影印本一依“钦定”的原样,并未照学者的建议整理加工。使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以汇印“四部丛刊”著名的校本学者张元济,也主张照印库本,采取了与平日主张相反的立场。表面看来似乎有些奇怪,但只要想想张元济是学者,同时也是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所长,在做出怎样印的决策时,起决定作用的就只能是出版家的利益。要印就要快,从这里才能取得必要的经济效益。学者的意见虽好,但不免迂远,不利于商业的经营,只能放弃了。
关于《四库全书》怎样删节篡改古书的原貌,鲁迅先生也做过有力的揭露。那意见就见于《病后杂谈之余》。先生根据的就是张元济主编的“四部丛刊续编”和张氏所作的跋文。鲁迅在结语中有“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的话,看见过的人想来不会少,也不会那么快就忘记的,包括力主印行《四库全书》的出版者在内。那么他们为什么还是咬定这是一部“阅读研究、无不适宜”的宝书呢?理由也很简单,从“经济效益”出发而已。
影印古书的风气,近来是盛极一时了。因为部头大、定价高,不必花多少加工的力气,只要开动印刷机,就万事具备了。连标点都没有,影印哪里算得是整理?二十四史已经有过百衲本,中华书局的新标点本,却还要将“武英殿本”拿来重印,有什么必要呢?除了借皇帝的威光,使谬种流传之外,别无任何好处。只要拿一本书,和库本核对一下,就会发现“库本”往往是改得面目全非了,包括无意的错字,有意的删改在内。有一种传说,不知道确否。当年“全书”写好进呈时,往往要在开卷第一行第一字留下错误,以便皇帝易于发现、改正,这就是所谓“钦定”。皇帝又哪里有那么多功夫,于是来不及一一“御览”的错字,就在“钦定”的招牌下,“合法”地留下来了。乾隆自己的评论也有该书“草率讹谬,比比皆是”的话。将这样的“宝书”,草率地加以重印,推荐给广大读者,结果只能是“更能使善本湮没下去,将来认真的读者如果偶尔得到这样的本子,恐怕总免不了要有摇头叹气第二回”(鲁迅)。
据报道,《四库全书》的影印本已经开印了。人们虽有意见,能否阻止这一“极蠢笨的举动”(顾颉刚语)的继续进行,也还是未可逆料的。
但愿鲁迅沉痛的告诫:“因为‘将来’的事,和现在的官商是不相干了”不再适用于今日,那就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