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教师出走的警与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26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教师出走的警与呼
新华社记者 张持坚 陈坚发 曹永安
温州一位教坛新秀和他的3个同事,今年3月新学期开学时,突然弃教从商,悄然出走了!事情传开,立即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人们惊叹,议论,忧虑: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的今天,几位教师的“出走”意味着什么?
开学了,老师不见了
事情发生在温州市乐清县柳市中学。
寒假结束,学生们上课来了。然而,大家发现教生物的叶老师、教化学的徐老师和教物理的郑老师没来;不久,教数学的高老师也不来上班了。
校长陈成英愣了:他们4个人曾经提出过停薪留职去经商,可学校并没有批准呀……
不辞而别。这4位弃教的教师走进了经商的队伍,一个在上海,一个在江西,另两个在本地柳市镇,各自经营着一家电器商店。
他们都是师范大学专科毕业生,当教师干得都不错。叶老师还被誉为全县“教坛新秀”。可如今……
“小叶还未结婚”,校领导向记者介绍说:“他每月工资加上奖金和补贴共90多元。说实话,这点钱在温州地区仅够吃饭。他很苦恼,常说读大学是父母供的,讨老婆再靠父母,怎么张得开口?可在学校干下去,什么时候才能讨得到老婆?他是撕下脸皮走的,想碰碰运气干几年再说。”
校领导还告诉我们,另外3名教师都已成家,生活也还可以,但是,经商的“实惠”在不断地刺激着他们。柳市这个全国最大的电器市场,商品经济十分活跃,许多人都在做电器生意,而且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了。相比之下,教师确实显得清苦寒酸。据我们了解,这几名教师决定弃教从商,都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家庭会议”也开了好几次,有时竟通宵达旦。最后,他们心中的天平倾斜了。
几个月过去了,这些离职教师过得如何?他们对昔日的同事说:“生意不错。”
有人说:走的有理,留的可贵
教师出走,立即成了柳市镇、乐清县、以致温州市人们议论的热点,《温州日报》还为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人对从商的教师表示同情。
青年教师说:这4位同行有胆量,有气魄!
中年教师说:难怪他们,当老师生活确实清苦。
老年教师说:我们是无法出走了,只能希望子女不要当教师。
柳市中学高二(4)班和(5)班的120名学生讨论后普遍认为,老师生活比不上镇上大多数人。他们还围绕这件事,每人写了一篇作文,除了认为“老师出走影响我们学习”外,便是一片同情声。
不少家长急急地找上门来,他们对校长陈成英说:老师工资太低,国家一时又拿不出钱,我们愿意多交学费,补贴老师!
一位盐工用顺口溜评论说:“老师像把盐,家家要一点,就是不值钱。”
种种议论可以归结为:“走的有理,留的可贵”。作为领导和我们的社会,对那些长期在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的教师,应该给予热情的关怀。
不仅仅是4个人
温州4位教师的出走,决不是偶然现象。记者最近在全国不少地方的中小学采访,深深感到教师队伍不稳定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采取种种办法离开教师队伍的大有人在。我们接触了几十位校长,他们几乎都反映:教师人心不稳,尤其是骨干教师……
呼唤改革
怎么办?如何稳定教师队伍,怎样进一步发展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我们向一些教育工作者发出了询问。
柳市中学在4名教师出走后,专门召开了教代会,大家认为,商品经济对教育的冲击,暴露出教育体制上的许多弊端,增强了教育改革的紧迫感。他们希望上面给政策放权,充分调动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他们还具体设想:根据当地人均收入比较高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高中学费,并招收一批自费生;在学校内部则实行课时工资制,打破“大锅饭”,实行多劳多得。
上海市曹杨二中校长顾树栋提出:“改变义务教育由国家统包的做法,实行义务教育社会化和部分商品化,依靠社会集资、厂校联合体等多种办法来增强中小学的活力。”据了解,曹杨二中等上海的一部分中、小学已经和一些工厂联办,有的还建立了厂校董事会体制。学校为企业提供职工和职工子女的教育保证,企业为学校提供办学经费,互相取长补短,收到了好的效果。
广东则采取了更为灵活的措施,省政府决定,各地根据经济收入的实际状况确定中小学生的收费标准,全省不搞“一刀切”。从实行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家长理解国家困难,他们愿意为孩子投资,经济上也承担得起。
看来,办法还是有的。
温州教师出走敲响的警钟,至今还在鸣响。那阵阵钟声,急切地呼唤着改革!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