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德昂山村呼唤救命医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26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德昂山村呼唤救命医生
本报记者 毛磊
军弄乡人民政府在云南镇康县一个偏僻的山沟里,从这里前往德昂族聚居的哈里村还得步行三个多小时。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目前约有1.2万余人,主要聚居在云南德宏州潞西县和临沧地区的镇康县。居住在德宏州的德昂族交通方便,生产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受傣族影响较深,有悠久的种茶历史和丰富的生产经验。但是,生活在临沧镇康县崇山峻岭中的德昂族由于山川阻隔,生产水平仍十分低下,群众求医问药也比较困难。
在村供销社旁的小屋子里,我见到了乡村医生杨玉章。20年前在地区卫生学校培训过一年的他,现在仅靠合作医疗时留下来的200元资金维持小小的卫生室。他的药箱里,只有几种治疗感冒、风湿的针剂和黄连素、咳必清之类的常用药。
杨玉章讲:“群众头疼脑热之类的小病不愿来打针吃药,而有些沉疴,我又治不了。”这里交通闭塞,山高路远,危急病人送到县医院要花八九个小时。由于病情严重得不到及时诊治而造成死亡的事时有发生。
去年4月份,一位23岁的孕妇难产并发肺炎,服用中草药十多天仍不见好转,村里派了12个人轮流抬着担架出山,送到乡卫生院,婴儿虽出生但已夭折,孕妇在乡上住了一天后又被送往县医院,不久她也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
这里的群众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他们患病之后不是求医救治,而是请寺庙里的和尚、佛爷来念经,认为可以驱鬼灭灾,早日康复。
我登上肺结核患者姚少明家的竹楼。11岁的姚少明有四五年的病史,他的父亲已被肺结核夺去生命。我见他面色蜡黄,消瘦,询问是否去医院检查治疗过?是否坚持服药?他的母亲告诉我,因为是慢性病,县医院不收,给了些药孩子也总是不按时吃。
走下竹楼,只见两位德昂族妇女带着孩子去挑水,我跟随其后来到村头。哪有什么水井?低洼处一汪浑水,上面漂浮着落叶、灰尘,几只猪、鸡就在塘边饮水、觅食、排便,两位妇女用竹桶打上水便挑着回家去做午饭。村干部摇着头说,这个水塘有二十四五户人家使用,村里还有一条从山上淌下来的小水沟,人畜同在这里饮水、洗澡,肯定是不卫生,可又没办法。
在哈里村,我恰好碰到来这里帮助工作的乡卫生院副院长刘贵荣。这位全县唯一的德昂族大专生向我透露,由于村里水源被牲畜污染,群众习惯饮用生水,前几年普查曾发现,60%的人患有蛔虫病,50%的人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结石的患者也不少。
贫困,使这里至今不通公路,不通电,全村人吃粮要靠妇女抡起木杵或踏着笨重的脚碓舂米;贫困,还使这里的儿童无法全部接受教育,全村289名适龄儿童,只有138人入小学读书,而一般只有50%可望读到毕业。
即将告别哈里村,乡卫生院刘贵荣大夫拉着我的手诉苦,卫生院只有6个医生,面对着的是全乡1.1万多人的防治病工作。这几年医务人员外流严重,先后有13位医生调往外地,其中有5位是大专毕业,其余都是中专生。边疆太缺乏医务人员啦!医院条件差,医疗器械陈旧,重病号只能转送到县医院,而最快速度也得花两个多小时,有的人就是死在这转来转去的路上啊!说到这,刘大夫的眼泪已噙在眼眶中。
我想起村长的话:这儿缺救命医生!
边疆的少数民族同胞,是多么盼望医护人员到他们那儿去工作,去帮助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啊!
(附图片)
图为镇康县军弄乡哈里寨的唯一水源,人、牛、猪、鸡、鸭共用,很不卫生,严重影响了村民们的身体健康。
罗林春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