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农家肥受冷落的局面亟待扭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26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探讨与研究

农家肥受冷落的局面亟待扭转
近年来,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偏重使用化肥,轻视农家肥的现象,这对土壤结构的破坏性越来越大,若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影响农业生产向高层次、高效益发展。必须尽快扭转这种局面。
农家肥投入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
1、农民怕土地使用权发生变更,只顾眼前,不想长远。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的政策,虽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但在一些地区和村庄,由于生死嫁娶等原因带来的人口增减,使土地小面积的调整不断。因而,有相当一部分群众认为,农家肥虽有肥效长、增强土壤团粒结构等优点,但见效慢,投入再多,也是为他人服务。而化肥则不同,当季投入,当季受益。基于这种认识,农家肥遭到了不应有的冷落。
2、贪图省事,不广辟新肥源。对农民来说,化肥靠国家供应,既省事,又省力,在农家肥的沤制上,他们也只抓了一些现成肥,如人粪尿、牲口粪等。对那些通过加工可以转化为肥料的物质却没有很好利用。
3、认为制作农肥收入低,不如务工经商跑运输来钱。因此,许多农民由过去农闲时节大搞沤肥转为外出务工、经商、跑运输。
农家肥施用量的普遍减少,使土壤蓄水保墒力减弱,土壤肥力降低,这就必然影响了种植作物的稳产高产,使农业生产潜伏着危机。
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建立培肥地力制度。各地区在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时,应通过土壤普查,划分土地等级,确立土壤肥力指标。承包期满后,重新检查测定土壤肥力,达到规定标准的,允许继续承包,否则可采取经济处罚、收回承包土地等措施。
二是要开发利用农家肥源。一方面,要引导群众利用农闲季节搞秸秆还田,杂草沤肥。另一方面,要鼓励群众发展养殖业,多建立一些“农家肥基地”。
三是要启发教育农民打破对化肥的盲目崇拜,正确认识农家肥的经济价值。农家肥来源广,易沤制,家家户户都能搞,是一种廉本肥,而且其作用是化肥无法替代的。
为保持地力,请不要冷落农家肥。
山西襄汾县政府办公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