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鲜活的生命体验——读宗白华的《艺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26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鲜活的生命体验
——读宗白华的《艺境》
李书磊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艺境》是宗白华一生著述的选集。读《艺境》,我并不觉得是在读一本学术著作,而觉得是在读一个人的心史,真切地感到了对一个人心灵的逼近。在我眼里,宗白华从来就不是一个长于思辩的理论家,他是一个诗人。说他是诗人不仅因为他写过那册诗集《流云》,更因为他那些最成功的美学文章本质上就是一种诗的倾诉。理论本来就是苍白的索性就让它苍白下去,生命体验却应是鲜活的则必须让它鲜活起来。宗白华做了一辈子学问而没有被学问所吞噬,他始终聪明地避开过多的概念与史料而贴近生命本身,就像一个护泉人一样,不断拨开淤积的泥沙,让泉源保持一种旺盛的涌流。宗白华活着不是为了研究美学,他研究美学是为了更好地活着,所以他就不迂腐,他的研究就有了一种生动的活力。《我与艺术》一文中说:“在我看来,美学就是一种欣赏。”这概括了他全部的美学心得。美学当然应该是一种欣赏,是对艺术、自然和整个人生的欣赏,是一种活生生的生命运动。
可惜这一点简单的道理却常常被忘记。在当今的美学与文学艺术研究中,一些人往往在一些似是而非、不得要领的概念中打转转,往往满足于寻章摘句和旁征博引。这些可敬而又可怜的学者们一生要掌握理论,却在不知不觉中被理论所掌握,完全失去了自己;殊不知对于美学和文学研究者来说,失去了自己同时也就失去了对象。说起来你是在搞文学艺术,但实际上你搞的是什么只有天知道了。脱离开生命体验是美学和文艺研究的歧途,走入这种歧途则是因为研究者心灵的衰老。只有衰老的心灵才会失去丰富的感受力和新鲜的审美激动,才会沉溺于灰色的故纸堆中不能自拔。而在宗白华的《艺境》中,则到处充盈着一种喜人的青春精神。他推崇晋人那种“精神上的真自由、真解放”,希望“我们的胸襟像一朵花似地展开”;他赞叹少年歌德能够“在这污浊的人生里重新掘出精神的宝藏,发现这世界崭然如新,光明纯洁,有如世界创造的第一日。”这种动人的抒写显示了作者多么年轻的风貌。青春意味着对世界的主人姿态,只有在这种姿态下才会发现美和拥抱美,才会有对人和艺术真正的理解与感悟。对于美学研究者来说,青春不仅是一种动力,而且是一种能力。比如看大海吧,一个生命力衰退的学者只会漠然而视,而宗白华却能看到月夜与星夜的海那微妙的不同,看到晓雾中的海和落照里的海那种神秘的差别。
几十年间宗白华的青春情绪没有被岁月和学问磨损掉,所以他看到一切美丽的东西,无论是绘画、诗歌还是山水、人物,都会涌起一种由衷的喜悦,感到一片自然的会心。今天宗白华先生已经去世,但他的著作却依然充满生机,唤醒着无数青年人沉睡的爱情和雄心;这对于千千万万读者来说真是一种难得的幸运,而这对于一个学者来说则是一种无上的光荣。只有基于青春的美学才会有这样不衰老的青春。宗白华的这些著作放在众多灰色僵死的美学、文艺论著中显得格外特别,宛如枯枝中一簇绿意盎然的新枝。与众不同:这是他的著作之所以在美学界不受推崇的原因,也是他的著作之所以应受推崇的原因。
看一个人喜欢什么人就会知道他是个什么人。宗白华喜欢中国的郭沫若和德国的歌德。《艺境》中与郭沫若的通信和对歌德的分析是最为精采的篇章。郭沫若和歌德确实是有点相像:他们都不断地从一个领域走向另一个领域,从一种生活走向另一种生活。他们永远逃避旧的,让人生保持一种常新的状态。而这种不断摆脱、不断尝试的精神也是宗白华所向往和追求的。
因为外界原因,宗白华的人生没有像歌德和郭沫若那样辉煌,但他却在属于自己的生活天地中不断地更新状态和心态。这种青春情绪给人带来了无限蓬勃的生气。所以可以说,宗白华的人生就是他自己美学的最好注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