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梅兰芳与绘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26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苑轶话

梅兰芳与绘画
陈其兴
在中国戏剧家书画展中,有梅兰芳先生的一幅《梅花》、一幅《观音图》,这使我联想到他的绘画生活。
梅先生出身于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父亲梅竹芬都喜欢书画,闲暇时常舞彩弄墨。现在梅兰芳纪念馆就保存着梅巧玲的隶书真迹和梅竹芬画的兰花。
梅先生1913年赴沪演出时结识了名画家吴昌硕先生,当时梅年仅19岁,与吴翁相差50岁,可谓忘年之交。梅接受了吴翁赠送的花卉画,开始对书画有了兴趣。待1920年梅先生再次赴沪演出时,已能与吴昌硕、陈散原、康有为、潘明训、汪鸥客等名家文酒谈趣,作画联欢了。梅先生的一些作品颇得名家们的青睐。吴昌硕等还常在梅的作品上题诗写记,吴翁还亲手刻过“清到梅花”的小图章送给梅先生。
梅先生为了丰富艺术修养,决心提高画技。他找出祖父、父亲遗留下来的画谱、画具,有空就画。又经罗瘿公介绍,请名画家王梦白到“缀玉轩”(梅氏书斋)定期授课。梅先生认为习花卉、翎毛、草虫对戏剧服装的色彩、图案有直接帮助,因此他首先从一花一叶学起,画技日进。他逐渐体会到:“从事戏曲工作的人钻研绘画可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变换气质,从画中去吸取养料,以运用到戏曲舞台艺术中去。”
“缀玉轩”中从此不断传出王梦白、陈师曾、齐白石、罗瘿公、汪蔼士、金拱北等名家的谈笑声,梅先生也因此存留下这些名家的真迹,有些还是合作的精品。梅先生对他们非常尊重,因为他们不止是画中师,更是老观众。一次,梅先生在一个堂会演出时发现一位布衣粗服的老者在后边就坐,他立即把他搀到前面。别人不解,梅提高音量大声说道:“这是名画家齐白石先生,是我的老师。”事后,白石老人曾作诗留念:“曾见先朝享太平,布衣疏食动公卿,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白石老人在与梅先生论画时,经常是一边用彩着墨,一面细解其中的章法和窍门。功毕,梅先生以一曲清歌作为酬答。还有一件趣事,梅先生喜种牵牛花,收集有数百品种。白石老人为此画了一幅牵牛花题曰:“畹华仁弟尝种牵牛花数百本,余画此赠之,其趣味较所种者何如?”此画现陈列于梅先生的起居室内。
有一个时期,梅先生迷画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朋友们不得不提醒他:“你学画的目的,不过是想从绘画里给演剧找些帮助。戏是本业而画就是票友了。像你这样终日调朱弄粉,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这上面,是会影响你演戏的进步的。”梅先生悚然有悟。从此他更注意把绘画与自己的戏剧演出结合起来。经梅先生研究设计的戏装不但浓淡相宜而且清新雅致,美而不俗。
八年抗战中,梅先生蓄须明志,辍演舞台,寓居上海马思南路“梅花诗屋”,绘画真成了他的主业。他曾借《松柏图》抒发自己“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的气节。1944年冬的一个寒夜,梅先生从短波中得知日寇又打了败仗,当即起身画了一枝报春的梅花,以《春消息》为题表示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和期望。1944年端午节吴湖帆、叶恭绰等先生偶聚“梅花诗屋”,见梅先生几年不出,闭门致力彩墨,画技精进,一致倡议他举办画展。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和诸先生的支持,于1945年春借用了上海成都路中国银行的一所洋房(今新城饭店),举办了“梅兰芳叶玉虎书画展”。一开展,观众如潮,一举成功,当即售出了作品的十之七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