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十年前“经济沙漠” 改革后百业兴旺 临夏成为物资交换的“旱码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27
第2版(经济)
专栏:

十年前“经济沙漠” 改革后百业兴旺
临夏成为物资交换的“旱码头”
新华社兰州7月27日电 (记者屈维英、王云峰)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结合部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面向西部市场,放手搞活流通领域,已成为青藏牧区同中原农区进行物资交换的“旱码头”。
临夏,既是我国古代唐蕃古道、丝绸南路,又是汉、藏两大民族交往、融汇的地方。60年代以后,由于左的干扰,这里商旅难行,几乎成了一片“经济沙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全州原先困守在土地上的7万多劳动力进入了流通领域,其中有近万人常年活动在世界屋脊上。这些打着蓝旗子、人称“蓝军”的穆斯林人,通过各种渠道把青藏牧区需要的日用品、民族特需品运上高原,满足牧民的需要。又把那里的皮、毛运回临夏市场。还有一些商贩来往于云南和西北各地,运销茶叶。仅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八角街,临夏人经营的饭馆、商店就有300多家,每天从临夏发往西藏的货物达20多吨。
临夏商品对西部市场的辐射,依托于当地民族商业的兴旺繁荣。在这里,藏族和穆斯林喜爱的特需商品达1000余种,观之使人眼花缭乱。在临夏境内还形成了西北最大的皮毛市场、茶叶市场和木材市场,青藏牧区的皮毛,云南的茶叶,北方林区的木材,都源源不断地涌向这里,又通过这个“旱码头”销往西部市场和全国各地。
流通活,百业兴。一批加工皮毛和民族特需品的民族工业正在临夏崛起。回族企业家兼金融“巨头”沙云青,已拿出700万元巨款,扶持办起了20家以皮毛加工为主的民办企业。号称西北最大的皮毛市场的广河县三甲集镇,一年前还是一个皮毛集散地,现在已成为全州的皮毛加工基地,以鞣革和洗毛为主的小型加工业发展到700多家,今年上半年总产值超过1000万元,纯收入达300多万元。自治州首府临夏市,已办起20多家专门生产礼帽、藏靴、干酪素等民族用品工厂,其产品畅销兰州、西宁、拉萨、银川等西部城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