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让学生自己动手——访柏林“朱德元帅学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27
第7版(国际)
专栏: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通讯

让学生自己动手
——访柏林“朱德元帅学校”
本报记者 许宏治
位于柏林市东北角的霍恩舍恩豪森区第28综合技术学校一年前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去年6月,它被命名为“朱德元帅学校”。当时正在民主德国访问的赵紫阳同志参加了命名仪式。从此以后,这所学校在中国出了名。
在“朱德元帅学校”命名一周年之际,记者来到这里采访。女校长霍夫曼和学校的几位老师、同学一起接待了我们。学校门厅里悬挂着朱德元帅的巨幅照片,旁边是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另一边摆着德国工人阶级的伟大领袖台尔曼的照片。
霍夫曼校长首先把我们领到学校的纪念室。靠窗的一个墙角有一座巨大的朱德塑像,室内琳琅满目地陈列着许多有关朱德元帅的生平事迹以及介绍中国的书籍、图片。一个中国地形图沙盘模型上标着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路线。女校长告诉我们,这是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的。一位台尔曼少先队员把一个粉红色夹子递给我们看,里面有同学们自己撰写的有关朱德同志生平事迹的文章,以及他们自己收集的有关朱德同志和中国的各种文字材料和图片,其中包括《人民日报》发表的有关文章。
一年前,赵紫阳同志在学校命名仪式上曾经说过:这所学校以朱德元帅的名字命名,表现了民主德国人民对朱德元帅的尊敬,也体现了两国人民传统的革命友谊。来到“朱德元帅学校”,我们感到,这种友谊的种子正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一位五年级女学生高兴地告诉记者,她的父母曾两次到过中国。他们对中国的事情极感兴趣,也向我们提了不少问题。今年5月,北京四中被命名为“中国·民主德国友谊学校”,并和“朱德元帅学校”结成了友好学校。两所学校的学生开始互相通信。
“朱德元帅学校”是民主德国一所普通的十年制学校,1985年刚刚开办。全校现有20个班,510名学生。霍夫曼校长是一位有30年教龄的老教师。看得出来,在教育方面她有很丰富的经验。
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是民主德国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朱德学校在贯彻这一原则方面卓有成效。学生除学习德语、外国语、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地理、历史等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体育、美术、音乐外,还要学习基础技能。从1年级开始做手工,4年级开始学木工,7年级起开设综合技术基础技能课。9、10年级要抽出一定时间到生产企业实习,为将来参加工作奠定基础。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进各类职业学校,一小部分进两年制高中。
我们参观了一个基础技能教室。这里每个课桌里整整齐齐地放着各种工具。女校长说,学校经常告诉学生,要养成把一切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好习惯。学校的许多事情都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例如,校园的扩建也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女校长指出:“学生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不仅要有书本知识,而且要有实践能力。”
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是丰富多采的。霍夫曼校长说,学生每周上课仅21课时,都安排在上午。从中午起就作为学生的“自我思考”时间,这样做有利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一个学生插话说,我们把这叫做“少先队员的下午”。
当我们向女校长告别时,两个光着上身的“小淘气”突然来到我们身边,大大方方地主动和我们握手,向我们问好。看样子,他们是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我们想,将来等他们长大了,从这所学校毕业,一定会成为出色的小伙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