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话说“爬”与“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28
第2版(经济)
专栏:三言两语

话说“爬”与“飞”
吴酩
半年前,就听到农民的这种呼声了:农产品的价“爬”着涨,农用生产资料的价却“飞”着涨,再这样下去,地没法儿种啦!
当时有人说这是气话,难免有危言耸听之嫌。但今天这篇报道提供的事实够有力了。请看:
同一时期,辽宁的农膜综合价,每公斤涨了4.65元—5元,翻了一番多;而合同定购的玉米,每公斤只提了2分,花生也只提了3—4分,涨价幅度都不到10%。真是天壤之别,谁还能说“飞”与“爬”的比喻过分呢?
地膜覆盖技术,为我国农业发展立了大功。北方大片耕地由此而“南移”,高寒山区的霜期因之而“缩短”。由于增产效果明显,许多山区贫困农民欣喜地称它为“温饱工程”。从1979年引进算起,至今不过9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地膜覆盖面积最大的国家。以至一些外国专家惊呼:80年代中国农业爆发了一场“白色革命”!
可是眼下,“白色革命”面临着夭折的危机。地膜的价“飞”得太快了,快得与实际生产脱了节,快得让农民承受不了。当然,也可以说是粮、棉、油料等大路农产品的价“爬”得太慢了,慢到了难以支付使用新技术费用的地步。如果听任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农业就真要倒退、要萎缩了,技术进步也会变成空话。今天是地膜技术危机,明天也许是良种,后天可能是农机……
工农产品间的价格关系再不理顺,行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