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中年人的困惑与苦闷——知识分子心态录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28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知识分子喜与忧

中年人的困惑与苦闷
——知识分子心态录之二
本报记者 孟晓云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实行“挂牌”上课,让学生选择教师。同样的课程“打擂台”,学生愿意听哪位老师的课就走进哪位老师的教室。结果,一位稍年轻些教师的教室拥进180人,另一位50多岁的教师门下只有三五个学生。
优胜劣汰,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无疑对每一个教师都是一种冲击。他们开始有了一种紧迫感,特别是在竞争中感到后劲不足的一些中年教师,显得忧虑重重,压力很大。教古典文学的中年教师韦勇说,学校实行教改,发表格让学生对教师在64个方面评定,什么讲课内容、深度、广度、表达能力等等,结果大部分学生画勾勾到年轻教师的名下。这几年改革开放,大学生对西方的新思潮接受很快,年轻教师也接受得快。他们读了大量西方美学、哲学和文学的书籍,知识面广,讲课自然受学生欢迎。比如,年轻教师懂朦胧诗,我们不懂,我们这代人只知道马雅可夫斯基和田间的阶梯诗。我也试图把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引入教学,难啊!上有博大渊深的老教授,下有年轻教师的追赶,把我们中年人夹在中间,日子不好过。
政治教研室中年副教授赵子青的感受是,我们这代人真有点吃不开了,教了二三十年的马列主义,自己都觉得理论与现实不能完全对号。马列主义也在发展之中,有些问题连自己也搞不清楚呢。
中年知识分子生活在矛盾和痛苦之中,他们想进取,想更新自身的知识,又感到被工作和生活的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想学习,想读书,却难得挤出时间。这些中年教师在教学和行政、党务工作中都是中坚,担子最重,家庭负担也最重,子女长大了,不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需要操心劳神,自己评职称的考试也耗去了相当的精力。他们深感体力的不支。有一位教师为了通过专业职务评聘的外语考试,整个暑假全身心投入,考完了身体也垮了,患肝癌而辞别人世。他临终留下遗言:“要长寿,不要教授。”
中年教师开始抱怨:我们年轻力壮时,想学知识,又怕当走白专道路的典型批判;现在想深造,所剩时间和机会都不多了,专业职务评聘又挤不上“末班车”。他们有一种失落感,称自己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负担重、压力大、待遇低的中年教师们在横向对比中充满困惑,与同龄人比,有的当了厂长、县长、市长,工资比自己高,生活待遇比自己好。与周围邻居和自己的学生比,就更加迷惑不解:那些中学时代调皮捣蛋考不上大学的小青年,经商后腰缠万贯;那些在大学念书成绩名落孙山者,一做生意马上身价百倍,相比之下,会读书的人反倒不灵。知识的贬值,使大学教师显得清贫和寒酸。到深圳参观,在同一个餐馆里吃饭的小青年大摆酒席,而不少大学教师只能点阿拉伯数字最小的菜。一位副教授出差,从天津上车垫张报纸,坐在两节车厢的结合部回到福州,因学校没经费买飞机票和软卧,而硬卧票他又买不上。
中年教师中,不少人对教改存有疑虑和担忧,比如,对教学单位创收和承包,缺乏心理承受力,他们提出疑问: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还是为了赚钱?教育是直接为经济服务还是间接为经济服务?在农村和工厂显出巨大威力的承包制,是否适合于生产精神产品的大学?超编教师的工资谁发,出路何在?为了发展应用学科而砍掉一些基础学科是否缺乏远见?一些教师听不惯学校里的叫卖声,小商小贩做生意倒也罢了,部分大学生竟然也做起生意来了。
总之,这一代人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正受到挑战。有位中年教师概括得好:我们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这代人的困惑、苦闷,和我们的经历有关。时代变了,我们的思想显得不适应了,内心的痛苦折射了新旧体制交替时期社会阵痛的历史。
知识分子应该在改革中不断地调整自我,克服自身的失衡心态,学会在新生活中寻找自身的适应点和生存带,不是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