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期望值与心理差距——改革时期心态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31
第2版(经济)
专栏:

  期望值与心理差距
  ——改革时期心态录
本报记者 赵相如
改革开放以来的9年间,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面貌变化,人民群众实际收入的增长,已属毋容置疑的事。据上海经济区5省1市的统计,各银行5月底城镇储蓄存款余额已达到494亿元,其中定期的比重占80%以上。以老区面积广、人口多而著称的江西省的储蓄存款,到5月末比年初增长10%。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存款的人多了,存的款多了,二是一段时间里人们并不等钱花,手头还有余钱。既然实际收入提高来源于改革,人们自然更加增强了参与改革的急切性。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心态。与此同时,另一种心态更为坦露:希望不断得到更多的实惠。这种很自然的期望值,也是逞水涨船高之势。但它确有脱离实际的趋向。
永修县涂埠镇原居委会主任蔡玲香告诉记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她一家7口人,总收入不到90元,生活很拮据,一家人只求温饱而已。现在,6口人,月收入220元,有了黑白电视机、沙发、电扇、丝、呢、毛料服装也都齐了,可还不满足。她说,为什么人家电视机有彩,我不能有?有人盖小楼,吃穿讲究,我却还属于“贫困户”?相比之下心里总不能平静。
“小康”户又怎样?鹰潭市一家现代化工厂的一位中层干部对记者说,这几年家里彩电、冰箱都添齐了,现正在筹钱买录像机。对这玩艺儿不好买,录像带太贵,他有意见。而一个合营公司的中方总经理在与记者聊天时说,中国的改革只有更彻底,才能使人民群众的收入不断提高,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改善,才能减少怨气、火气。他以自家为例,未改革时月收入百来元,如今变成了600来元。他不抽烟,开销省了不少,农副产品涨价,别人叫得凶,他无所谓,涨就涨一点,只要有得买。家里彩电、冰箱、地毯都有了,空调机、录像机他也不在乎:“这些东西什么时候想有,什么时候就可以去添。虽然生活很不错,但有的个体户,人家有楼房、小别墅,我们还是差远了!”这也是因期望值没能及时实现而发的感叹。
贫困时求温饱,解决温饱盼“小康”,有了“小康”要“高档”,达到“高档”想楼房。不论处在那一档,实现了一档又眼望着更高的,没能实现则牢骚不断,埋怨声声,这大约是当今人们不断地在扩展着的期望值,以及处于满足与不满足之间的种种心理差距。
记者曾请教过一位专家。他谈及为什么现在普遍出现期望值过高与心理差距过大的现象时说,多年以来,我们宣传的是“共同富裕”这本经。这并没有错,这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但事情往往会出现变态。共同富裕的变态就是平均主义、“大锅饭”。在战争时期,平均主义是可以用一下的,和平建设时期,特别在现时发展商品经济的变革时期,平均主义、“大锅饭”,就只剩下消极作用了。改革打破了旧的平衡,使收入拉开了档次,使得一些人忿忿不平,睡不着觉。期望值的不断上升,心理差距不断扩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这比起过去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来,还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至少让人们懂了一条:要想有高收入,就得去努力,就得付出劳动代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