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海上油城——墨西哥“石油黄金带”纪行(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01
第6版(国际)
专栏:墨西哥通讯

  海上油城
  ——墨西哥“石油黄金带”纪行(之二)
本报记者 郭伟成
我们从坎佩切州的卡门城前往海上油田。直升机从坐落在丛林中的墨西哥石油公司专用机场展翅升空后,只三四分钟就飞临海上。岸边椰林迎风摇曳,碧绿的海水镶着雪白的沙滩。在阳光下,墨西哥湾闪动着鱼鳞般的碎光,煞是好看。约摸20多分钟,远远地就看到右前方的云与水之间,燃烧着一团火。腾起的烟柱燎绕着蓝天上的云朵。渐近了,1团、2团、3团,燃着火炬的平台一座连着一座,俨然一座海上油城矗立在万顷碧波上。
我们的座机在“阿卡尔—J”平台顶上降落。实际上,这里有7座平台连在一起,同属一个企业。平台负责人里卡多工程师说,坎佩切海上油田目前共有72座平台,分属4个海上石油联合企业。“阿卡尔—J”是其中的一个。在印第安玛雅语中,“阿卡尔”是“水眼”的意思。然而,在这深深的海洋里有着无数的“油眼”。过去,这儿是传统的渔业区。渔民们在这儿打鱼捕虾,常常发现有油花浮在海面,起先还以为是过往的船舰排出的废油。后来发现没有船舰的踪迹也有油花、油泡。70年代的海上勘探,证实了从“水眼”中冒出来的是石油与天然气,而且储量极为丰富。于是,钻机伸进了大海,矗起了一座座平台,取出了黑色的金子。从平台顶上沿着扶梯走下去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成群的旗鱼从
“水眼”深处游过来,留连在平台周围。
在钻探平台,里卡多工程师介绍了联合企业的生产情况。他风趣地说:“钻探平台是整个联合企业的‘母亲’。在这儿,矗起了第一部钻机,然后把油管打入50米深的海底,钻透海底表层,还要下钻1500到3000米,才能进入油气层。第一层是天然气,第二层才是原油。”这时,他指着井台上“石油树”的阀门说,“我们在这儿封住井喷口,把油气引入第二座‘连接平台’,用以控制生产;紧接着建起3600吨重的‘生产平台’,把油气分离后输往‘压缩平台’,然后通过海底油管把原油送往80公里外的陆地”。“阿卡尔—J”联合企业共有10口油井,日生产能力为60万桶原油。我们造访的这一天生产了56万桶。整个坎佩切的4个海上联合企业日产原油200万桶。“不夸张地说,这不仅是墨西哥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之一。”里卡多说这话时,流露出得意的神情。墨西哥海上石油在早期钻探时,曾经借助了外国的技术力量,许多设备也是进口的。但是,随着海上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现在从钻探到平台建设,开采、生产、储运,全部“墨西哥化”了,90%以上的设备也都是墨西哥本国制造的。这,也是里卡多和他的伙伴们引以为自豪的。
在“阿卡尔—J”,里卡多是“长者”,今年才38岁,其他工程技术人员都比他小,平均年龄才24岁,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在全部250人中,工程师22人。他们分两班作业,14天在平台工作,14天上岸休息。每天工作12小时。“走上平台,我们就忘了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里卡多说。“阿卡尔—J”的7座平台中,中间的2号平台是“生活平台”。在这儿,工人们度过海上作业的业余时光。我参观了第二层的一间工人宿舍,那儿住着3位“快乐的单身汉”。屋里的彩电是他们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一位小伙子解释说,“这样可以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节目”。在生活平台上,不仅有供应全体人员必需的海水淡化装置、发电照明、微波通讯系统,还装备着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50吨污水。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会有成群的旗鱼环游在平台边上。
站在平台顶上,迎着海风,听着生产平台那边冲天火炬燃烧的呼呼声,脚下似乎感到微微的颤动,仿佛觉着海底深处原油的躁动和钻机的运动,黑色油流滚滚流动。 (全文完)(附图片)
坐落在墨西哥湾坎佩切的“阿卡尔—J”海上石油联合企业。 本报记者 郭伟成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