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民间文化断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01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民间文化断想
钟敬文
近几年我国学术界出现一个热点,那就是对于文化问题的讨论。开了许多座谈会,发表了许多论文,甚至于连专门性的刊物也出来了。我国近代学术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关于文化问题的讨论,但是范围比较广泛,时间比较持久的,要算这次吧。
这次文化热点的产生,决不是无缘无故的。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大转变时期。体制、生活方式等迅速地在起着变化。许多事物在受到新的评价和选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的肯定和确立,使许多知识分子有勇气去反思、考察传统文化(包括那些新传统文化);而被隔绝了多年的世界学术新潮(包括那些有关文化的新观点,新学说)正在汹涌而来,使一些敏感的文化人对它迅速感应并加以运用。由于这种种原因造成了文化问题讨论热点的出现,也使那些在讨论中呈现出来的观点不免有种种差异。
由于对象范围的广阔和内容的复杂性,加以上面提到的一些原因,文化问题的讨论,不但暂时还不能取得一致的结论,而且在时间上可能还需要有个较长的过程。这种讨论,暂时虽然不能得出坚实可靠的、富有说服力的结论,但是,就目前所得到的结果说也是有益的。它提出了一些可注意的问题,对于问题的某些方面的论述也能够加深我们的认识,这对于问题的进一步探索、论证,好处是显然的。就是那些在讨论里暴露出的缺点或错误之处,也可以使以后的讨论者头脑清醒些,因而减少失误。
在这次文化讨论热潮中,我也被卷了进去,虽然不是充当什么主角。我的被卷进去,自然有那些客观的原因,如座谈会主持者的邀请,报刊编辑同志的指定约稿等,但是同时也有不容轻视的主观原因。从30年代起,我就注意到广大民众自己所创造、享用和继承的文化,并且创用了“民间文化”这个新术语。我曾经为一个教育刊物编辑了“民间风俗文化专号”,计划刊行过一系列的民间文化丛书。我甚至拟用这个名词去代替“民俗”一词,而把民俗学称为“民间文化学”。现在考虑起来,当时那想法是合适的。几十年来,世界学界民俗学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以至于将使它包括民间文化全部事象在内了。近来有些美籍华裔的同行,也赞成用“民间文化学”代替“民俗学”术语的想法。而近年来我正在不断从整个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并谈论民间各种文化事象(如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间科学技术和民间组织等),因此,当前学术界对文化问题的讨论,就自然要引起我的兴趣和关心了。
两三年来,我陆续写下了十来篇这方面的小论、随笔(有一部分是发言稿)。因为是在各种情况下,就各种具体问题着笔的,有的意见和说法,自然不免有些差异。但既然都是我一个人的笔墨,都是我一个人的想法,彼此总有一个中心点;而那些枝枝叶叶的差异,追根结底,其间也总要有些亲缘的关系吧。
文化的范围很广泛,层次也不单一。它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综合体。我向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三个干流。首先是上层社会文化,从阶级上说,即封建地主阶级所创造和享有的文化;其次,是中层社会文化,城市人民的文化,主要是商业市民所有的文化;最后,是底层社会的文化,即广大农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这三种文化,各有自己的性质、特点、范围、结构形态和社会机能。彼此有互相排除的一面。但是,因为都是在一个社会共同体里存在和发展的,这些不同性质的文化就不免互相关联,互相错综。何况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文化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是霸道的文化。它要侵入被统治阶级的文化是必然的。
但是,从阶级文化的根源说,它们都同发生于原始文化
(没有阶级社会的文化)。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文化中,也不能排除中下层文化对上层文化的影响。拿文学史做例子吧。中国历代的上层社会文学体裁,不少是从中下层社会的创作那里取来的,从汉魏、六朝的五言诗歌,到词曲、小说、戏曲,莫不如此。自然上层阶级取用那些新鲜活泼的民间体裁之后,就要从内容和形式上给以改造(这种改造,不能一律看做坏事,它能起腐化作用,也能起提高作用,必须做具体分析),使之符合于自己的口味。又如上层社会作者诗文中所常用的典故、词藻,十之六七是取自民间文学创作的。这些例子证明上层文化并不是与中下层文化无关的。
我上面的话,在于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及其复杂性。而不看到这点,并对它具有一定的具体知识,想要概括地谈论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整个文化,并进而加以去取,这样做,即使出于好心诚意,结果恐怕是南辕北辙的。
我的专业,使我比较熟悉底层的民间文化。因此,我只能就这方面多着眼。假如我的这些小文章说的不大离谱,能够提供学术界同志们思索、讨论文化问题时做一些参考资料,这将不仅是我个人的荣幸,也许多少有助于同志们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把握。这就更是望外的喜悦了。
1988年4月20日
(这是本文作者民间文化论集的前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