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听听群众心里的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02
第1版(要闻)
专栏:

  听听群众心里的话
  本报评论员
“各级领导机关的工作,只有建立在倾听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才能切合实际,避免失误。”这是十三大提出来的。
一般说来,我们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是注意听取群众意见的。但其中有些同志,往往习惯于听取下级汇报中反映的群众意见。这当然是必要的,却是很不够的。要知道群众意见经过层层汇报、筛选、概括,并加以“本质化”,常常只剩下一些好听的话、正确的话;即便反映了一些群众真实的意见,也是拐弯抹角,藏头缩尾的。不是有心人,没有“听话听音”的真功夫,很可能把这些意见忽略过去。
因此,倾听群众意见,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到基层去,面对面地直接听取群众意见,让群众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最近,新华社记者杨玉良到山西农村访问了3户贫困农民,他听到的意见很值得思考。下面,我们摘录其中几段:
问:听说你们在村里属贫困户,是吗?
甲(男,36岁):是的。我家5口人,我,母亲,老婆和两个孩子。土地刚下放那几年,风调雨顺,每年都打四五千斤粮食,生活好了一些。我卖了些粮食,攒了些钱,原来的老房子破漏得不行,前几年就用攒的钱盖了三间住房。没料到,近几年一年比一年收成差,每年打的粮食连吃的也不够了,结果三间房子盖起来了,却没钱买木材做门窗,至今都好几年了,我们全家还住在没门窗的房子里,夏天还好办,一到冬天可就难熬了。咱又没本事搞副业,就只好干受穷。现在,孩子上学、家里买油盐酱醋,就全指望老婆养的那几只鸡。
乙(男,36岁):我们这里是1980年冬天土地下放的。从1980年到1985年,一是大伙积极性高,二是风调雨顺,农业连年丰收,几乎家家每年都卖几千斤粮食,有吃的有花的,日子都过得挺美气。可是,近几年,情况就不同了,这几年由于天旱,粮食连年减产,一减产,打的粮食只够吃的,有的还当年打的不够当年吃,把前几年积攒的陈粮也赔进去了。农业歉收,我们这些只靠土地生活的人家,就断了钱路,农业没钱投入,地里就不能多打粮,越是减产,投入就越少,粮食就越打得少,日子就越不好过了。
问:还有啥原因呢?
甲:一是连年干旱,老天不下雨,地里打不下粮食。二是社会风气没有那几年好,过去平价化肥,我们农民在生产上需要的东西,可以不求人就能买到,现在不行了,求人也买不到,农业的投入没有那几年多。三是村里、乡里为咱农民的服务跟不上去,他们每天老是嘴上喊叫为咱农民服好务,可就是没有行动。
问:村里富得快的人家多不多?
丙(男,47岁):我们村200多户人家,富得快的有十户八户。但这些户每家有多少钱,谁也不清楚,人家也不说。
问:为啥人家富得快,你们富得慢呢?
甲:人家脑子活,有胆量,也有关系。我们脑子死,又没胆量和关系,咋能富起来?
乙:更没资金。现在贷款,要有保人,我们都是穷光蛋,就是想办个企业,或者做生意,谁愿为我们这些穷光蛋担保贷款呢!信用社是向着有钱人开的,越有钱越给贷,我们这些穷光蛋,想贷一分钱也不行。
问:村干部知不知道你们在致富上的困难?
丙:都住在一个村里,咋能不知道呢!
问:那村干部帮不帮你们致富呀?
甲:现在都是各顾各,村干部也一样。他们都是整天忙自己家里的事,哪能顾上我们。
乙:村干部有时几天都见不上,不要说帮助我们致富,就是我们有事找他们,还常找不见哩。
问:那乡干部呢?
丙:乡干部有时也到村里来,谁知人家到村里来办啥公事的,常常是来无影、去无踪,到村干部家里坐坐,吃喝一顿就走了。
乙:这几年上面干部来大都是这样,既不找老百姓谈话,更不到老百姓家里了解情况,一年很少开群众会。
问:党中央经常号召乡村干部要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他们有责任帮助你们致富呀!
甲:中央的政策都好,你翻翻中央发的文件,哪一条不是为了我们农民!可中央的这号召那号召,这政策那政策,到了下面就走样了。山高皇帝远,乡里村里一些干部不过是照着上面的精神在嘴上喊喊,有的连喊也不喊,更不要说认真照中央的精神办事了。
问:那么,这些乡、村的干部都干些什么工作呢?
乙:催粮派款、刮宫流产(指帮助妇女节育)。过几天,乡里的干部就会来了,因为麦子收打完了,该到村里催交公粮了。
丙:还有一些村干部,除了到乡里开会,不是吃喝,就是打麻将、下象棋。
乙(气呼呼地):我建议村干部实行招标制,谁能把村里致富的事抓好,让全村都快些富起来,谁就上!
这几位贫困农民说的,未必都对,如果同乡村干部谈谈,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但是,杨玉良同志的这篇问答录毕竟反映了我国部分农村的真实情况,反映了贫困农民的意见和要求——希望干部不是在嘴上说说,而是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这些意见和要求,不能说过去领导机关不知道,但是如果没有第一手材料,可能知道得不那么具体、不那么实在,感受不那么深。由此可见,到基层去,直接同群众见面,听听他们的心里话,对改进我们的工作,会有好处。报纸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在做好“上情下达”的同时,做好“下情上达”,更是责无旁贷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