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步履维艰的农用工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02
第2版(经济)
专栏:

  步履维艰的农用工业
  新华社记者 赵明
春天“闹”薄膜,夏天“抢”化肥,秋天“争”农药,适用农机又常常脱销。江苏农村去年几乎没有平静过。因为化肥、农药供应不足,去年全省至少损失5亿公斤粮食。
人们埋怨工厂生产少了,可是当大家把目光转向工厂时,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当年曾被誉为江苏农业发展三大“支柱”之一的农用工业,如今步履维艰,岌岌可危!
1980年以前,江苏省县县建起了化肥厂,90%的乡有农机修配厂,农药和薄膜产量在全国首屈一指,全省形成了一个适应农业发展的农用工业体系。进入80年代后,农用工业的投资陡然下降。1981年到1984年,全省每年平均投资0.23亿元,只有
“五五”计划时年平均投入的15%。过去,省里为建设小化肥厂,每年都要拨出二三千万元,如今,运转了20来年的化肥厂设备老化,亟需改造,而这笔专项资金却取消了。农药厂处境更可怜,全省已连续几年没有安排一个技术改造项目,车间里运转的还是50年代的设备。江苏省农药研究所开发出一种具有80年代水平的新农药,可找遍各家工厂,没有一家能拿出60万元钱把它买下来,结果只好束之高阁。
不少企业消耗降低抵消不了原料涨价,产品提价赶不上成本上升,日子很不好过。农机工业本已利润微薄,现在又要求他们把原材料涨价、产品增值税提高等造成成本上升的因素在企业内部“消化”。去年一年,这两笔费用就是4000万元。企业获利无几甚至亏损,无可奈何之下,只好跳“农门”,攀“高枝”。1986年,全省有15家农机厂转产。当年县县都有的农机厂,如今只剩1/3还保留着老牌子,其中的一部分只是在厂里保留着一个车间而已。尽管江苏的工农业总产值早已位居全国第一,但农民还得千里迢迢去买日本的联合收割机、吉林的插秧机、上海的中型拖拉机。农民不满地说:“卫星能上天,插秧机为啥下不了地?”
面对不景气的农用工业,许多同志发出呼吁:“重新振兴农用工业!”从上至下都应有一种紧迫感,在投资、信贷、物资、科技等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最根本的还是要按价值规律办事,逐步放开农用物资价格,让农用工业充满活力。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