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出口基地的科学后盾——访广州江高镇农民竹丝鸡珍禽研究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02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出口基地的科学后盾
  ——访广州江高镇农民竹丝鸡珍禽研究会
  本报记者 张敏求 王友恭
离广州的前一天,我们到广州市西北郊的江高镇采访,特意去看了看竹丝鸡珍禽研究会。
江高镇竹丝鸡珍禽研究会是由镇畜牧兽医站的几个技术人员牵头办起来的。江高镇农民饲养的竹丝鸡(即乌骨鸡)一直向港澳市场出口。但由于缺乏防治家禽疫病的技术,销售渠道又没有打通,时常发生卖鸡难等问题,农民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镇畜牧兽医站站长苏廉是个思想解放、勇于革新的人。他主动表示愿意与畜牧兽医站的同志一起为发展家禽业做些工作。于是,在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1985年3月成立了江高镇竹丝鸡珍禽研究会,苏廉任会长。研究会成立后,即把镇办鸡场、村办鸡场以及专业户等联成一个合作网络。
研究会加强了良种竹丝鸡的育种工作,并围绕家禽的饲养、防疫、改良品种等开展各项科研活动,促进全镇科学养禽。到1985年底,全镇已饲养竹丝鸡100万只。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研究会不断加强科研工作,开发新品种,使产品适销对路。鸡的品种更新了四代,鸭的品种更换了三代。目前正在驯化野禽珍珠鸡、长白山鸡,还引进了新禽种美国鹧鸪、番鸭等,迅速向全镇推广。研究会经常组织学术交流、观摩活动,还举办培训班,聘请专家教授讲课。参加培训的专业户大多成为合作网络中的技术骨干。研究会开展的科技活动,使全镇的养禽技术和管理水平普遍提高。1986年,家禽成活率已达到92%以上,竹丝鸡的饲养期从95天缩短为75天,重量由每只1.3—1.5市斤提高到1.8—2市斤。
研究会对参加合作网络的集体或个人,都优先提供良种和科学配制的饲料,提供产供销信息、饲养技术和防疫等服务。研究会还与外贸部门及有关单位挂钩,建立稳定的出口、内销渠道,并提供代销产品服务。当农户发生经济困难时,研究会通过赊购种苗、饲料、免费防疫等办法,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许多专业户参加合作网络后,原来生产中存在的许多困难随即得到解决,家庭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研究会对农民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一些专业饲养户纷纷要求加入。现在研究会已有会员112人,加入研究会合作网络的有8个家禽饲养场和1000多个饲养户,其中饲养万只以上家禽的专业户就有100多个。他们全都走上了致富道路,涌现出一大批收入超过万元的专业户,收入几十万元的也大有人在。
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需要,为了更好地为农民服务,研究会在1986年又办了一个经济实体——江高镇畜牧水产联合公司,由苏廉任总经理。公司新建了水产养殖场、瘦肉型猪场和种猪场,带动专业户饲养优稀水产和瘦肉型猪,出口港澳市场。现在,公司下属有各类养殖场、饲料厂、屠宰厂和加工厂,还有自己的技术服务、防疫和产品销售系统,成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科研生产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的集团性企业。1987年,全公司总产值1230万元,纯收入60多万元,出口创汇100多万美元。这年全镇家禽养殖业的产值占了农业总产值的49.8%。
畜牧兽医站的技术人员在发展生产中,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过去每月收入只有30—40元,现在每年收入都在四五千元以上,还不包括利用业余时间发展家庭养殖业的收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