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何不汛期蓄水旱时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03
第2版(经济)
专栏:

编者按:防汛与抗旱,表面尖锐对立,其实都是围着“水”字在转。水,在我国北方特定的时空里,往往演成春旱秋涝的揪心局面。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许铁城同志从河北平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很好的见解,即把防汛与抗旱结合起来;汛期把宝贵的有限降水蓄存一部分,备旱时之需。当然,汛期蓄水,有一定风险,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因地因时制宜,该排则坚决排泄,可蓄则创造条件蓄存,蓄得安全可靠。切切不可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行事。
  何不汛期蓄水旱时用
  许铁城
一年一度的汛期已到。所谓汛期,在北方就是每年70%的雨水,在7、8月间集中下降,形成易发生洪涝灾害的特定时期。防汛是治水,抗旱也是治水。解放以来,无论是防汛还是抗旱,我们都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功绩。现在要研究和实行的是把防汛与抗旱做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改变过去那种“今朝排水忙,来日抗旱愁”的局面,也就是要做到“有水不忘缺水时”。
我国水资源缺乏,尤其是北方17省、区、市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年平均降雨量仅有300—500毫米,且集中在7、8月份,加上过去长期重排轻蓄,水的调蓄能力低,雨季的径流大部分白白流入大海。据河北省有关部门调查,该省山区只能调蓄总径流量的60%,平原径流几乎全部废弃入海。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春季缺水抗旱便大量采地下水;秋季则防汛,又主要是排泄洪水,仅河北省每年最少就有700亿方水排走。如此年复一年,不仅耗费难以计算的人财物力,还使地下水位连年下降,河北平原已出现22个漏斗,几乎所有城市都为缺水发愁。
解决北方缺水问题不外两条路,一是外调水源,一是就地取材。外调水源,主要指“南水北调”,这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能立竿见影的是就地取材。也就是说把抗旱与防汛结合起来。防汛是治水除害,抗旱也是治水除害。两者的基本含义不同,具体方向不同,而其根本点都是治水。一个“水”字,把两项重大任务连接在一起。综观河北平原多年治水的经验教训,多半是围绕着“排与蓄”,“地上与地下”,“深层与浅层”,“开采与补给”,“上游与下游”,“旱涝碱三大自然灾害”等六个方面的关系正确对待与否而形成。处理好了,大利而至,处理失当,灾难临头。
汛中防旱,就是汛期在搞好防汛、确保应付意外情况的前题下,抓住丰水时机,千方百计蓄水,存于水库、坑塘、洼淀,灌入地下,渗进土壤,以备来年抗旱之用,以蓄代排,一举两得。在具体做法上,要因地因时制宜,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开展群众性蓄水防汛活动。汛期水多不必东调西排,先把降雨产生的径流拦住一部分,不让它外走,即使暂时承受点多水的压力,也不必害怕。
二、深挖河道、渠道,修整坑塘,只要有水尽量引蓄,以蓄代排,蓄中防汛。廊坊地区用这个办法从1976年开始,引蓄水22亿方。1976年全区有井3.15万眼,地下水位6至7米,最深达10米。今年春季抗旱时,全区有井已达5.2万眼,地下水位却在2.57米。
三、充分利用古河道蓄水防汛。河北平原是黄河以北比较典型的古河道区,仅在黑龙港地区就有古河道300多条。这些河道沙层好,含水性能大,吞渗速度高,一般都有好几公里宽,其蓄水量可达180亿方。当前先搞些临时性引水工程,把水引进去,日后有条件了,再搞永久性的工程。
四、积极筹建地下水库,搞好战略性防汛。利用古河道某些典型地段,建造地下水库是多利之举。据初步勘探,黑龙港地区有22个可建造地下水库的库址。
五、充分发挥洼淀和地上水库的蓄水能力。据不完全统计,河北平原天然洼淀和人工水库总蓄水量为120亿方。
搞好蓄水抗旱防汛,必须抓科学技术,比如怎么挖?如何引?蓄到什么程度?如何做到蓄而不碱?排和蓄的时空如何掌握,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加强观测,搞情报抓资料;二是要组织科学试验,稳步前进,确有把握;三是抓技术培训,尽快组建起一支群众性农田水利技术骨干队伍;四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群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这些方面的工作搞上去了,科学治水易于开展,以后在汛中抗旱,旱中防汛也就习以为常,运用自如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