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景颇山中杜鹃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04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景颇山中杜鹃红
  本报记者 邹大毅
云南的山区到处盛开着杜鹃花,红的、白的、紫的,在满目翠绿的山峦中,闪烁着艳丽的光泽。盈江县卡场的景颇山区,更多的是红杜鹃,一团团、一树树,斜倚在潺潺小溪边,掩映在幽幽山谷里,似火、似红宝石……
在卡场乡草坝街小学里,景颇族小学生们穿上了艳丽的民族服装,迎接我们这批远方来客。那缀满了银饰的红帽子、红色的毛织筒裙、红线织的筒帕(挎包)和带红色刀鞘的挎刀,犹如一朵朵火红的杜鹃花,盛开在学校里,点染着四周的青山、绿树,使寂静的山区充满了生气。
盈江县的领导曾经告诉我们,景颇族在本县的少数民族中,学习文化是最积极的。就拿卡场乡来说,全乡适龄学童有584人,入学读书的就有539人,巩固率达到了95%。这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已属先进的了。再从修建校舍来看,人均收入不过百十来元钱的景颇族群众,有钱捐钱、无钱献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从1983年到1986年间,群众为建校舍所集的现款和捐献的猪、牛折合人民币总共3.6万多元。卡场乡的龙洞、卖东、阿通洋、腾拉硔等村的小学校,都是群众集资办起来的。地处偏僻山区的卡场乡,如今村村寨寨都办起了小学校。
是景颇族那好学和乐于吸取其他民族长处的传统促使他们如此热心于教育事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带动了他们追赶现代文化的脚步?草坝街小学一位景颇族老师说出了景颇人民实实在在的心思:“我们落后主要是知识太缺乏了。就拿养猪养鸡来说,我们还在用老办法:不圈养,往山上放,菜叶子,一锅水,煮煮就喂了,没有营养,猪长不肥,鸡喂不壮。不懂知识,生产上不去啊!”
一位叫阿三包的景颇妇女也这么说:“祖祖辈辈不懂文化,什么科学技术也不懂,穷了一辈子。现在新社会,不懂文化不能科学种田,不能致富。”所以,她不惜代价,支持自己的子女上学。为了送二儿子上高中,她向村里借了200元贷款。
用各种方式表示出来的景颇族家长的决心,把子女们推到这样一个境地:发奋地读书,在贫穷的经济条件下和艰苦的学习环境中,艰难地吸吮知识的甘露。
在铜壁关乡的小寨村小学里,一群小学生正在黄土飞扬的小操场上快活地争抢篮球,又一群小学生拿着自己的作业本排着队让老师修改批分。有的小学生,还背着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弟弟、妹妹在这里学习。听老师们介绍,许多学生家住山上老寨,到学校来要走一个钟头的山路。他们天天早上早早地就起床上学来了,中午也不回去,也不吃中饭,一直到下午放学后才回家吃饭。一到雨季,孩子们往往衣服淋得透湿。尽管如此,逃学的现象却很少很少。
艰苦的环境磨炼人。景颇族学生的学习热情都很高。草坝街小学的学生们,晚上点着油灯上自习,有人到9点半下课以后,还不愿离开教室,常常学习到12点。
草坝街小学的老师告诉我,学校里没有教育经费,学习用具、教具都很缺乏。三年级上珠算课没有算盘,学生们只能背背口诀,没有摸过算盘。教数学的老师讲三角形面积公式,用的是一张纸剪出的三角形来作教具。去年的“六一”儿童节,分文没有的学校,从伙食费中抽出了20元钱,买作业本、铅笔、糖果等,奖励三好学生。
使这个贫穷的教学机器运转起来的,是那无数双幼小的手。
铜壁关乡小寨村小学的师生在学校周围和对面山上,种了36亩油桐。每年十一二月,学生们便去捡拾油桐籽,一年能收入300元左右,用来购买书籍、课本、作业本、教学用具和文体用品。卡场乡草坝街小学的老师,带着一帮小学生去帮人家割谷子、抬木料、挖树坑,靠这些劳动的收入买来了文体活动用品、作业本和晚自习用的灯油。
这里的人告诉我们,景颇山的教育事业,是在极艰苦的条件下缓步前进的。那像红杜鹃一样红艳的景颇族小学生们,也必将在知识的大山里常开不败!
(附图片)
云南盈江县卡场乡草坝街小学的景颇族师生,跳起了欢快的民族舞蹈。
罗林春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