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要在同一起跑点上竞争——上海企业界人士对话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07
第1版(要闻)
专栏:改革话题

  要在同一起跑点上竞争
  ——上海企业界人士对话录
  本报记者 章世鸿
记者:日本兴业银行常务董事兼调查部长小林实在多次来华考察后,写了一份调查报告,认为中国企业提高效益不是靠改善投资管理,而是靠谋求各种新的优惠和补贴,企业盈利并非是企业努力的成果,而是靠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原料低价,产品高价”,加上长期投资利率太低,因而必然出现“投资热”,而企业效益却不高。他说,企业没有竞争和破产的压力,经营亏损可以得到政府救济,这样的企业不会有前途。他认为提高企业对物价和工资上升的承受能力,必须坚决贯彻“没有效益就不能增加收入”的原则。这个报告在7月18日《世界经济导报》上发表后,引起企业界的关注,有各种议论。应该说,这是国营企业存在的一个大问题,看来是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关键性时刻,否则改革无法深入。我们很想听听各位的意见。
李文华(上海电机厂厂长):小林实的报告,我读了,很有启发。但中国的企业有多种情况,有的经济效益高,有的很低,管理水平也有高低。不能不承认,上海许多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好的,在国内是领先的,当然,这是就国内比。现在的问题是缺少平等的竞争机制,这样,落后企业混得下去,先进企业可能变为落后。现在,越是效益高的企业负担越重,而效益低的反而比较轻松。就我厂来说,1982年至1986年每年上交国家税利递增率是23.5%,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2.5倍。但我们的负担很重,主要是税收太重,而且五花八门的税款又太多,企业感到吃不消。乡镇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在内部机制上比我们强,我们应该学习,但他们对国家的负担要比我们轻,这也是不能不承认的事实。国营企业应该为国家多作贡献,这是对的,但竞争也确实不在同一起跑点上。越是经济效益高的,条件越不利,而不是更有利。
程介禄(嘉丰棉纺织厂厂长):企业依赖国家,争补贴,争优惠条件,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我认为,要区别两种情况:一种是企业不图上进,内部机制混乱,向上伸手,躺在国家身上,这样的企业确实有,使国家负担加重,收入减少。小林实向我们敲敲警钟,我以为是大好事;但也有另一种情况,企业内部机制是比较好的,但政策不合理,你不去突破一下,也没有办法。我们厂是出口大户,产品在国外有声誉,但外贸体制不合理,出口多,无利可图,而且还亏损,职工没有积极性。后来我们争取了一下,改为代理制,现在我们自己进入国际市场,根据国际市场需要组织生产,这两年税利大增,对国家贡献也比过去大,这是事实。应该说,国家也确实在让利,给企业增添活力和后劲,我们这两年上交的税利比重下降了。1986年是2∶8,1987年是2.5∶7.5,国家增收,企业得到的好处也在增加,这样我们有实力可以放手干。我以为,争取国家优惠条件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企业自身要争气,要拿出高质量产品来,要有竞争力,否则即使让你进入国际市场,你也无法打开局面。
但我也要指出,一个企业出了名,麻烦就来了。有的领导部门看我们收入多,就来搞“平调”,用一种借口减少我们应有的收入,其理由无非是国营企业是国家的财产,我调用你一部分收入,这是可以的。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企业的收入无法保障,“大锅饭”将永远吃下去。其实国家给后进企业的补贴是从先进企业那里拿去的,所以,实质上是先进企业在背后进企业的包袱,国家并没有得到好处,因而,我总认为许多企业效益上不去,先进企业也很难翻身。上海许多企业对这一点有很深的体会。
戚德林(上海手表厂厂长):我也认为,企业需要建立平等竞争的机制,只有竞争,才能推动企业进步。现在搞平均主义,甚至在政策上保护落后,压抑先进,这对先进企业不利,对后进企业的进步也不利。我们厂的经济效益在全国手表行业中是领先的,可是我们紧张得喘不过气来,我们的设备非常落后,900台机床都在带病运转,可怜得很。现在全国手表行业竞争激烈,不少手表厂是亏损的,但地方上采取保护政策,因为这些厂过去有贡献,如果垮台了,全厂职工吃饭成问题。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倒闭,是无人过问的。社会主义国家能这样做吗?在没有找到解决办法前,也只能维持。这就是“大锅饭”的根源之一。
我同意嘉丰厂的意见,企业应该有奋斗精神,力求不靠国家吃饭。去年我们也面临危机,那是因为上级的分工不合理,规定我厂重点生产男表,而市场上却是女表畅销,后来我们争取了一下,同意我们增产女表,我们日夜苦干,很快增加女表生产线,结果一年内女表产量猛增数倍,全厂形势大变。这说明,事在人为,企业应该有志气,在困难面前不动摇,力求从企业内部改善机制,千方百计改善经营,这方面,我们应该向乡镇企业学习!他们有这种精神。我以为,目前我国手表行业面临新的转折点,对一些企业来说,光靠保护、维持是不行的,宜抓紧调整产业结构,打入国际市场,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打开新局面。
张海龙(上钢五厂副厂长):我国确有不少企业内部机制上问题多,效益低。我们主张在困难面前要“眼睛向内,手心向下”,即从内部挖潜力,到群众中去想办法,而不是依赖外部条件,向上伸手。但企业的问题,有时同宏观上决策失误有关,如在兴办企业上可行性研究往往缺少科学性,盲目布点,事后困难重重。有的钢厂盖在缺水的地区,企业的难题就多。此外,原材料价格失控,目前也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困难。上海过去没有亏损企业,这两年,不少企业消化不了,造成亏损。产品价格上各地政策不同,这给大小“倒爷”钻了空子。上海许多产品价格低于外地,因而商品大量外流,国家、企业、消费者都没有得到好处,“倒爷”发财,这就造成社会不公平。对于物资分配,不怕渠道多,而怕中间环节多,目前中间“剥削”厉害,上海要花极大的代价才能买到高价原料,这对振兴上海极其不利。这个问题不解决,必将引起一系列严重问题。
李文华: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在原材料短缺的情况下,我认为完全放开价格是不好的,对一些原料,对重点企业,还应实行计划分配。现在原材料猛涨,有的是人为的,并非价格调整中必然产生的现象。
张海龙:这一点在钢铁行业十分突出。现在一方面钢材非常短缺,而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库存饱满,现在库存钢材估计有2500万吨之多,这种怪现象怎样产生的呢?除了有一部分品种不对路外,多数是囤积居奇,等待涨价,“发改革财”的大有人在。
钱佩勇(上海无线电四厂厂长):有的企业热衷争补贴,我看也是宏观上管理太松造成的,问题在于上面肯给钱。我以为,解决这个问题,政企一定要分开,如果企业是政府的附属品,那么,谁善于走上层路线,谁就沾光多,得利多。领导部门要为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让企业自己去闯天下,迫使企业进步。国外的企业竞争力强,还不是靠市场竞争逼出来的。要改变“鞭打快牛”的办法。反过来,应是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实行承包制后,有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但仍然有待进一步采取措施。
铁饭碗问题也有待解决。企业职工素质不齐,厂长不敢辞退工人,甚至不敢拉开工资差距,无非怕闹事。广东的情况较好,就业渠道多,工人流动已成习惯,因而企业的劳动纪律比较好些。乡镇企业也能如此,有一支“后备军”,因而劳动生产率高。
邵健(上海企业家俱乐部主任):上面一些企业家的发言确实反映上海许多企业家的意见。四年前,我们成立这个俱乐部后,经常举行这样的对话会,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作参考。俱乐部的理事长都是上海企业界权威人士,他们认为小林实的建议值得重视。为加强宏观管理,需要有大批人才。现在企业人才少,宏观管理人才更少,需要大力培养、招聘、提拔。在我国广大内地,这个问题更突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非有一批宏观经济管理人才才能做到。
记者:紫阳同志最近多次指出,要抓好国营大企业内部机制改革,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财政承受力,支持价格和工资改革,并把竞争机制引进大中型企业。据我们了解,上海的企业正在朝这方面努力,锐意图进。上海在这方面能起带头作用,将对全国产生重大影响。这次对话会就开到这里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