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商品经济冲击下的农民画——东沟县农民画的兴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07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商品经济冲击下的农民画
  ——东沟县农民画的兴衰
  本报记者 蒋涵箴
辽宁省东沟县以经济飞速发展名扬遐迩,它的现代民间农民画也同样令人注目。几年来,出国展出的画达350幅,有3幅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一、二等奖。在首届中国艺术节现代民间美术展览中,展厅中的第一幅画、中间屏风画和巨幅画都是东沟农民的作品。
慕名而来的客人到县文化馆,要求参观它的农民画,主人就把一张张作品铺在地上让客人欣赏,客人看完一张,主人再铺上一张,主人和客人都蹲在地上,对这别具一格、富有生活气息、充满激情的农民画一一评价。看完之后,客人不禁提问:“东沟县是辽宁省的首富县之一,农民画又是它的‘一宝’,怎么连一间起码的展览室都没有?”主人听了摇摇头,只说了一句:“一言难尽。”
东沟农民画曾经有过辉煌的岁月。那是在80年代初期和中期,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生活日益富裕。富则思乐求美,濒于枯萎的民间美术之花在这里复苏了,一支农民作画队伍迅速成长起来。文化馆副馆长陈华民,这位农民出身的画家创作的年画,曾在许多省、市出版过,他的《丰收乐》获辽宁省美术出版社最高印数奖。然而他放弃了个人的创作机会,多年来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全县培养了500多名农民绘画作者。
本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东沟农民画应当前程似锦,可是这样一批基础好、素质高的民间绘画作者此时此地几乎全放下了画笔,再也不想作画了。
陈华民是含着泪向客人诉说自己“心酸史”的。就政府部门来说,从来也没有专门拨给农民画创作基金,县文化馆只能从微薄的群众文化工作经费中挤出钱来召集作者办班;到北京去参加展出,每年至少要花费5000元,由于事业费的紧张,实在没有能力再办下去了。对农民画业余作者来说,前几年在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后,学画、创作的积极性颇高。眼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东沟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只要稍下力气,每天每人至少可挣20元。农民画创作班每天发放2.5元误工补助,这怎么能跟上当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日常生活需要呢?这些年,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在国内外展出,虽然赢得了声誉,但作者没有得到任何实惠。过去只要县里一办班,青年农民纷纷来报名学画,现在要办班,谁也不来,有这份“闲”工夫,还不如挣钱去。陈华民几乎是求爷爷、告奶奶,说好话请农民来学画。这一切都是为了不让这支队伍散伙,为了使农民画能继承发展下去。
县文化馆的同志也意识到在目前情况下,让农民无偿地绘画是不实际的,而文化馆每组织一次农民画活动,经济上都得严重亏空。东沟农民画的衰落与东沟县近几年的经济起飞是何等不相称。东沟是丹东市对外开放的港口大东港所在之地,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东沟县内建成了现代化的高级宾馆,宽敞的柏油马路两旁有漂亮的百货公司、家具商店等等,可是却挪不出一些钱来为农民画办一个陈列室。
对虾是这个县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自然是东沟县的一宝,而农民画作为精神产品同样也是一宝。行家们认为,只要对它稍加扶持,农民画就能生存发展下去,对此,有关部门的领导似乎尚未意识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