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明确一个观念:适度消费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08
第2版(经济)
专栏:改革话题

明确一个观念:适度消费好
  本报记者 董焕亮
生活消费,似乎完全是个人兴致所好之事。但千千万万人消费汇成的社会消费大潮,影响着生产,影响着市场,影响着价格,影响着改革,也影响着人们的心态。
每个具体消费者,心理是非常简单的:能够用合适的价钱买到需要的商品,就高兴;买不到,甚至花高价也买不到,就不满。但他很少把个人的消费和社会消费这个总体联系起来加以考虑。我国的许多消费者还没有来得及树立这样的意识:市场已把个人消费、千千万万人的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了。
因此,把握我国社会消费的特征和趋向,对于正确认识消费领域的若干现象,对于正确理解国家的消费政策,对于正确制订个人和家庭的消费“方针”,都是十分重要的。
从消费水平看——
居民收入在长期停滞后近年来超速
增长,消费膨胀端倪可见
我国有没有“超前消费”的问题?对此说法不一。
有人说,没生产出来的东西是不能消费的,因此,不可能有“超前消费”的问题。
有人以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作参照系,说我国居民人均年收入仅227.5美元,与发达国家比相去甚远,根本谈不上消费水平“过高”。
有人则认为,消费的原则应是量入为出。自家的消费怎能以他家的收入为标准?因此,衡量我国消费水平是否适当,参照系应当是现实的生产水平。
显然,这后一种参照系比较合理。
用这种参照法,我们看出:1978年到1987年,全国居民年均收入增长率接近11%(扣除物价上涨部分)。而同期按每个社会劳动者平均创造国民收入计算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仅5.4%左右。
这就是说:购买力长一寸,生产长五分。居民手里的钱必然比社会商品量增加得快!于是,社会结余购买力迅速扩张。1987年底,我国社会结余购买力已达4200多亿元,相当于8.7个月的社会商品零售额。
大把大把的钞票攥在居民手里,都要找出路,其结果必然导致货币的贬值。今年4月24日,苏州市在接驾桥开设特需商店,18英寸的进口彩电卖3100元,160立升的本地产香雪海电冰箱卖2060元,天天争购一空,供不应求。这是消费膨胀的一种反映。
这种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的矛盾,形成了一个时期的卖方市场,影响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影响了服务质量,最终并不利于消费者。而且这种消费状况,也给我们的改革,特别是价格改革增加了困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消费结构看——
居民选择过于集中,部分高档消费
品和食品倍受青睐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它指的是食品支出占全部生活费支出的比重。
据调查,1985年我国城市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和高收入户消费构成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8%、54.2%和49.42%。可见,在收入水平不同的三部分人中,“吃”的开支所占比重差别不大。
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提出一个依据恩格尔系数划分贫困与富裕的标准,即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者为绝对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30%—40%为富裕。用这些数字简单地套中国的消费情况,并不准确。因为尽管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上,但海内外公认,我国居民物质生活质量指数,高于世界的平均数。
这种情况的出现,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同我国消费结构有关。我国居民消费在结构上的特征是: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在住房、医疗、交通等方面实行“福利政策”,居民较少这方面的开支,更很少有这方面的消费选择。于是消费指向过于集中,选择空间比较狭小。
近几年,我国居民的消费选择过多地集中在两大类商品上:一类是以家用电器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一类是食品。而这两大类商品的消费,又恰恰指向我国最薄弱的两个产业部门,即高技术产业和农业。
几年前还被视为奢侈品的彩电、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已经像春燕一般飞入了寻常百姓家。1984年到1986年,我国耐用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递增41.9%。普及率上升了5.5倍。从绝对量看,城市居民1986年拥有的“新四件”,已分别达到或超过日本、苏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时的水平。
许多发达国家的个人消费,包括住房、医疗卫生、交通等全部支出。我们在这些方面,恰恰是国家对居民“包”得太多。就拿住房这种替代弹性极低的生活必需品来说,我国居民住的费用只占生活消费支出的0.9%,而发达国家一般占30%左右。可见,改革房租制度,推行住宅商品化,改革医疗卫生保障的办法和交通补贴等办法,对于分散消费过于集中的压力,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有重要意义。
从消费发展看——
从“同步成熟”到逐步拉开差距
我国消费的发展,在相当长时间内表现出“同步成熟”的特征,这同居民收入情况有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全民、集体所有制的企业之间、行业之间、职工之间收入差距不大。如果按家庭为单位计算,收入差距就更小了。
于是,消费在大多数人群中的发展就呈现了“同步成熟”的情况,消费像浪潮一样,逐级冲击着愈来愈高档的消费品。以电视机消费为例,黑白电视在市场似乎还未“铺展”,彩电的浪潮就掀起来了。1978年,全国仅生产彩电3800台,1986年达到414.6万台,8年间产量翻了8番还多,但还是越来越紧俏。
这种浪潮式的消费,给市场、物价、生产等方面都带来了困难,并妨害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加之,我们的一部分同胞热衷于消费攀比,更为这种浪潮推波助澜。与此同时,有一个新的趋向值得注意:消费水平正在逐步拉开档次。
消费结构多层次化具有其积极意义。当然,在商品经济新秩序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可能出现社会不公平,需按新情况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物价政策。例如,高档消费品可以有较高的价格和税收,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又可以增加国家收入,以有更多的财力支持改革。
提倡适度消费——
制定正确的消费方针,做聪明的消费者
“高消费”不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简单地再次提倡“节衣缩食”,也并不能够很好引导由温饱向小康转变的我国消费潮流。
“适度消费”,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个比较科学的提法。
所谓适度,一是消费水平同生产水平相比要适度。坚持“发展生产——提高生活”的方针,生活水平的提高应低于生产水平的提高,个人收入的提高应低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是消费结构要合理,各部分开支的比例要适度。当前,要拓宽居民的消费领域,增加消费选择的目标。
三是消费发展和提高,应尽量避免浪潮式而力争多层次分进,呈现共同提高又适当拉开档次的格局。这样,既可以各得其所,又可以促进合理的产业结构的形成。
适度消费,不仅应该成为决策者制订消费政策的方针,也应成为每个消费者指导自己消费的方针。对于个人来说,适度就要端详自己的收入水平,不要盲目追时髦,不要和别人攀比。你手头富裕,可以花高价买时装;手头紧巴,一般服装也能穿着大方美观。有足够的存款,自然可以买彩电;眼下不足,等上几年再看未尝不可,何必为了一个彩电把整个家庭生活搞得紧紧巴巴?那不是适度消费,而是“枷锁消费”。
“有必要研究一下新的消费观”。就个人切身利益来说,我们也应该重视这个意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