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突起的“千峰”——记太原市农民创办的百货大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09
第2版(经济)
专栏:

  突起的“千峰”
  ——记太原市农民创办的百货大楼
  本报记者 王艾生
太原市郊区移村农民办的千峰百货大楼,建筑面积16500平方米,是太原市最大的百货商店。“千峰”以它的经营特色,在太原市商店林立、商贩摩肩的竞争中,越办越好,今年上半年创利税76万余元,引得同行们投来羡慕的目光。
以“小”开路
这么大一个四层楼的营业大厅,光货架就数千个,拿什么充实它们?农民们派人调查了几十个村庄的消费动向,调查了太原市场的“缺门”、“冷门”,发现消费者对小商品、小配件、小零件、小百货……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这类商品单位价值低,成交次数多,售货员劳动量大,大商店都不愿经营。“千峰”瞅准这种行情,在一楼最惹眼的地方,一下子摆了29个小商品柜台,从针头线脑到鞋带发卡,几乎收罗了全国各类小商品生产厂家的700多个品种。
自行车有零件206个,他们经营200个,只要在商店买够零件,装配起来,骑上就走。内蒙古赤峰市一位顾客,跑遍了太原市大小商店,没有买到他要买的“后轴皮”,来“千峰”难题解开,他找到经理说:“没想到农民办的商店东西这么全”。
“千峰”以小商品新、全、多、廉闻名省城。吕梁山区的姑娘,晋中平川的小伙也匆匆赶来买缝纫机零件。“千峰”还拿出600平方米的柜台,摆设
“皮鞋长廊”,他们的皮鞋样式新,花色多,柜台宽敞,试穿、挑选都很方便。
以“活”求生
原来握锄把的农民,现在当了“千峰”商店各分部的经理,他们以自家价值45000元的房产作抵押,承包经营。商店将人事调配、工资奖励、费用审批、经营决策、资金使用等权,交给各分部,分部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各分部在竞争中,以“活”求生。商店实行对顾客让利销售。商品批零差价一般在15%,商店只赚13%,其余2%让给消费者,发给优惠券。
各分部商品经营全部放活。针织品部可以经营家具,鞋帽部可以经营家用电器,形成充分竞争的局面。同时,柜台后边也有交易,如派人出去推销,花色越多越好。这样才能有挣钱的机会,不会被部门的框框限住。今年1月至6月份,日用百货部超额完成利润9万余元,人均得奖金300元,而针织品部却连一分钱奖金也拿不到。这种“活”的经营,避免了“千峰”的劣势,使它充满生机。
“你砸我的牌子,我砸你的饭碗”
农民办大商店有极严格的“店规”。虽然过去都是左邻右舍、三亲六姑,但只要一进店,就是“店里人”,不管你根子多硬,关系多么复杂,犯了店规,坚决处分,毫不留情。有一个收款员,不到下班时就点钱,不理顾客,并同顾客大吵大闹,经理出面劝阻也无效,店里坚决开除他。亲戚、朋友说情也不管用。经理赵永厚说:“你不爱护商店荣誉,砸我的牌子,我就坚决砸你的饭碗,毫不客气。不这样,商店办不好!”开业半年多,他们已开除4名职工,有的是无故旷工,有的是损害商店名誉。
一面是严格的店规,一面是热情与温暖。农村的小伙子、姑娘进店之后,一切都是陌生的。商店办起业余学校,请教师讲授商业知识,现已有60人结业。商店经理赵永厚,是从太原市聘请来的有30余年商业工作经验的干部。他经常从这个柜台走到那个柜台,细心地了解售货员和顾客的情况。商店还让采购员带营业员出去“看看世界”,体会沿海开放城市的现代气息,培养他们尽快成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