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麻袋推销员”与国际金牌——记东平县麻纺织厂厂长张道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17
第2版(经济)
专栏:

“麻袋推销员”与国际金牌
——记东平县麻纺织厂厂长张道臣
王允泰 孙常印
1987年4月24日令山东省东平县麻纺织厂厂长张道臣至今难以忘怀。正是那一天,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第15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他怀着激动的心情,为他发明的“大麻脱胶纺纱”工艺领取了金牌。
在我国,南方的苎麻,东北的亚麻,都能纺成布匹,唯独黄河流域的大麻,因脱胶问题长期无法解决,只能打麻绳、织麻袋。东平县麻纺织厂实际就是一个麻袋厂,产品质量又不好,丑女难嫁,连年亏损。1978年4月5日,张道臣来此厂任技术员时,工厂的银行帐户上只剩下1角7分钱,真可谓山穷水尽了。
为探索企业起死回生之路,张道臣一面推销麻袋,一面作市场调查,最后得出结论:只要脱胶问题得到解决,用大麻制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衣料,那么,丰富的大麻资源就会得到充分利用,东平县麻纺织厂才会有真正的出路。
大麻脱胶纺纱,国外研究了近百年,国内也研究了几十年,但是,一直没有人能够解开这道难题。张道臣当年在天津大学学的是精密仪器专业,后来除了当过“麻袋推销员”外,对大麻可说一无所知,要想攻克难关,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1982年初,张道臣南去上海,找到83岁高龄的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苎麻研究的上海市纺织局顾问酆云鹤求教。酆老把自己过去对大麻纤维的研究情况毫无保留地介绍给了他。老张从此迷上了“麻的王国”,《麻纱学》、《绢纺学》、《棉纺学》、《毛纺学》、《麻作的理论与技术》等枯燥难啃的专著读了一本又一本,还作了30万字的读书笔记。
这年8月,张道臣和助手们在院子里支起铁锅,一连干了27个昼夜,对一吨大麻作了脱胶试验。然而,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就此止步吗?不,一定要闯出一条路!他们又继续进行了20多批大麻脱胶对比试验,测得了700多个数据,终于生产出了第一批脱胶麻。
大麻脱胶的目的在于纺纱,纺纱成功了,大麻才算找到了出路。1983年10月到1984年3月,张道臣和同事们在上海纺织局、上海21棉纺厂、19棉纺厂、织袜厂、针织11厂等单位的帮助下,终于制出了符合纺纱要求的适度脱胶的大麻纤维,成功地纺出了11英支、14英支、18英支、21英支棉纺混纺纱和麻涤混纺纱,织出了混纺花呢、府绸、针织内衣和各种花色袜子。大麻织品挺而不硬、轻而不飘,爽而不绉。这一科研成果向全世界宣告:大麻不能纺纱织布的历史从此结束了!
1986年7月,省里拨款1689万元,资助大麻脱胶项目的扩建。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东平县麻纺织厂1987年盈利130万元,是1985年的56倍;产值1600万元,是1985年的16倍。
现在,为了使中国的大麻织物牢牢占领国际市场,张道臣正在扩大横向联合,对大麻进一步开发利用,力争形成一个具有一系列生产能力的“中国大麻集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