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不懈的追求——记《河殇》解说者张家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19
第8版(副刊)
专栏:

不懈的追求
——记《河殇》解说者张家声
海晨
不久前,听到张家声为《河殇》的解说,一位“老广播”说:“能播的人很多,但《河殇》非张家声不可。”这位专家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河殇》的解说需要很深的功力和技艺,可它那对于今日中国过分紧迫、严肃、真诚的内容,使它排斥一切技巧对它本身的削弱。绝对要求技巧,又绝对要求无“技”(迹)可求。由此在张家声身上就出现了一个悖情:作为这部作品最终的、唯一的体现者,解说人却必须排除自己。一方面,他要在一万多个纷繁迅变的镜头中,把观众变为听众,以接受那富于思辨的哲理;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观众变为听众,更不能把注意力吸引到解说人本身。加上《河殇》广博的文史哲知识和强烈的论文色彩,它使一个艺术家为难,使一个演员显得非常有限。我们也许更需要思想者本人向我们演说。坦率地讲,胜任者难寻。但是,正如我们选择了《河殇》一样,《河殇》选择了张家声。于是,在6月的那6个夜晚,我们听到了那凝重而冷峻的声音,那是我们久以思念的朋友,真诚坦率,来自咫尺如遥的内心;他就是我们,但比我们清醒睿智;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哲学家,而是一个与我们平等相善的先生。
大概是由于他早年的教师经历,作为一个演员,张家声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开始,就注意导演与教学工作。打开这道门非常重要,它使一个演员能够反观自身,从而摆脱了演员被动的局限。在许多演员以表演为职业,同时以表演为终结时,张家声则广泛涉猎各种艺术,从话剧导表演到歌剧导演、电视剧导演、广播剧导表演、教学以及各种体裁的艺术演播。多种艺术营养使这个性格演员的艺术素质得到充分发展。他曾经执导过歌剧《刘胡兰》(获全军文艺会演优秀导演奖),曾经获得全国首届广播剧“丹桂杯”大奖赛最佳男演员。他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扮演胖骑士福斯塔夫,难怪英国B BC广播公司把他作为戏剧节上唯一的话剧演员介绍给欧洲观众,而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干脆为他做了一个专题节目。
董行佶去世后,许多人都说“要看张家声的了”,其言未重。两位都是话剧舞台上的著名演员,同时又都把业余精力投于演播艺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听众。他们的演播范围极宽,土、俗、洋、雅、诗、文、书、论无所不及;他们对长篇巨著的驾驭能力,对叙述技艺的把握,通过体验而最终达到与作者合一的境界。我一直认为董行佶并没有达到他的艺术顶峰就离开我们了。比起他来,张家声是有福的。
张家声是个认真、恳直的人,他对于社会、民族命运以及文化事业有着极深的感情,而他每每将这种感情注入到他的艺术创作中。《河殇》也许是他注入最深的一个。不过,超越者总在不懈地追求,近日中央电台在播放托尔斯泰的巨著《复活》,正是张家声主播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