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小榄画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19
第8版(副刊)
专栏:展览掇英

小榄画情
易凯
中山市小榄镇的一群青年人,披着菊乡醉人的花馨,带着珠江三角洲野土的芳香,忽地闯进了首都中国美术馆的大厅。
或许,和身边的那些专业画家、国外名流的画展相比,他们的作品稍显稚嫩和浅陋,然而却充满着新时期农村知识青年的朝气和自信。
仅仅4年光景,他们从普普通通的镇办企业的工人、待业青年和学生,变成了具有远大的抱负、自觉的追求、独特的审美眼光,并能熟练地运用油画、国画、水彩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的美术群体,这其间的道路是多么的曲折和坎坷!他们苦守在精神财富这一片希望之土上。
是什么巨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们呢?画展中有一幅《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油画(作者:梁泽华)或许能给人们以启示。画面上,只有一扇用铁链紧锁着的破旧木门和一道历经风雨的残破的土墙,然而,在那门上、墙上却涂满了儿童幼稚的图象符号、文字和手印,仿佛有千百双渴望艺术的小手在一齐推翻着那闭锁着心灵空间的大门和土墙。这难道不是小榄镇这群青年人向往艺术世界心态的真实写照吗?
今天,变革的时代终于使那些有形的、无形的木门和土墙颓然倒塌,艺术真正地来到民间,来到这群青年人的中间。同样是水田、瓦房、石桥、渔塘等水乡风貌,然而在他们的眼里,在他们的笔下,仿佛有了新的生命、新的意韵。那若离若合的乡舍瓦房(叶伟明的《分与合》),象征着新生活方式与旧生活方式的对立消长;那灯火通明的高楼建设背景下美丽的石桥和孤独的小猫(梁煊基的《小桥那边》),表述着对新事物的渴望和对旧事物依恋的复杂心理;那月光辉映下挺拔舒展的树干(梁欣基的《绿色的月亮》),仿佛是一首浪漫的月下抒情诗;而那醉汉眼中扭曲变形的街道楼阁(谭德枝的《醉》),则是一首诙谐机趣的幽默曲;还有那墨黑底色衬托下半截红砖墙,一个空门框,几条水平线(李立人的《空间·延展》),无限的空间给人以无限联想……在这里没有勾线填色、陈陈相因的传统农民画的套路,没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理想主义的宣泄,小榄镇的青年人一出手,就突破了祖辈们的画风。他们重视生存、发展所依赖的空间,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发展;他们重视生活表层下涌动着的各种矛盾运动,追求对命运、哲理的思考和探究;他们将现代意识与乡土意识融为一体,表现了新一代农民画家对艺术的新认识。
当一个乡镇农民群体画出了如此高档优质的艺术作品时,人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怀疑乡镇文化更美好的明天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