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需要阳光 需要春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21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需要阳光 需要春雨
本报记者 冯媛
这是一个民办的弱智幼儿班,在北京城东的团结湖居民区。14个孩子挤在一套2居室的房子里——一间是休息室,一间是教室。
创办两年,已有9个孩子考上了小学,还有近60个孩子排队候补。
据说,这个弱智班的诞生,是“逼”出来的。当初几个弱智孩子幼儿园不要,学校不收。找教育局,说不归他们管;找民政局,民政局爱莫能助。几位正当盛年的家长一咬牙:我们自己办一个!
先是租了一间临街的小屋,没有厨房,没有厕所;自凑桌椅,勉为其难地支撑着。后来,承蒙民政局和街道办事处的关照,租到了现在这套有厨房、卫生间,带煤气、暖气的房子。终于,孩子们中午可以躺在小床上睡觉了,可以按营养师安排的食谱吃上可口的饭菜了,可以坐着高矮合适的课桌、椅子上课了……
孩子们的老师叫杨玉华,她曾是小学教师,因为当年孩子体弱多病,丈夫又在服役,她不得不辞职。现在,孩子成人了,她本可以让自己的抱病之躯休息休息,但看到弱智孩子家长们过早憔悴的面容,看到他们一头牵挂事业、一头负重难飞的窘境,她心软了。她想,14个孩子,28位家长,她们中不少人是中年知识分子,我可以给他们节约时间、腾出精力去工作!
从来没有接触过弱智孩子的杨玉华到处求师,她参加特殊教育讲座,拜访小儿神经科大夫,学儿童心理学函授……针对弱智儿童的特点,她从生活自理方面开始训练:把穿衣、使用筷子、涮碗等设计成游戏,使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学会一些生活的本领;现在,这些八九岁的孩子中,有的已学会了自己煮面条!
翻开弱智班的影集,在颐和园十七孔桥头,北海白塔下,天安门广场,北京游乐场,动物园……几乎所有京城的游览地,都留下了孩子们的笑影;还有,孩子们身着民族服装表演的舞姿,捧着生日蛋糕吹蜡烛的欢笑,都一一留在这五彩缤纷的影集里。杨玉华说,他们也是祖国的花朵,需要阳光,需要春雨,要让他们享受生活的乐趣。同时,越是和正常人接触,越早开发他们的潜能,越能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虽然不可能康复得和正常孩子一样,但起码可以使他们生活能自理,并从事一些简单劳动、自食其力。这不仅对他们自己的生活前途有益,也减轻监护人和减轻社会的负担。
家长们欣慰地告诉我,有了这个弱智班后,他们省心多了,工作也安心多了。有位姓韩的先天愚型小朋友,学会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后,家长喜不自胜;有位叫赵伟的小朋友,父亲是个勘探队员,母亲在弱智班办起的两年内,已拿下了会计大专文凭!
据了解,北京在1981年后陆续开办了40多个弱智儿童辅读班,解决了部分学龄前的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问题。可是,数以千计的弱智儿童的家长,对社会还寄予了更多的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