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卖一项成果不如唱一支歌”——上海经济区科技采访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22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卖一项成果不如唱一支歌”
——上海经济区科技采访录
新华社记者 张学全 张行端 丁雪萍
合肥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门口,不久前赫然贴着一张某化工厂的“启事”:如有哪个科研单位能帮助该厂解决温控技术关键问题,可奖励科技人员200元。
围观的人不少,摇头的居多。一些人说,到这里演出的歌星,每一场唱两支歌,一个晚上收入就是1000元、2000元呢……
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的一位干部向记者谈起这件事,愤愤然:“卖一项技术成果,不如歌星唱一支歌,这种轻视科技产品的价值观,太不适应商品经济的新形势了!”
把唱歌和卖技术成果作比,固然不太恰当。但人们从中不难看出,技术不值钱,知识廉价出售,在现今技术商品市场上已是既普遍又严重的现象。
在上海经济区科技界采访,记者几乎天天听到类似反映。
安徽有个电热毯厂,原来生产的电热丝易断裂,产品可靠性差。中科院合肥光机所组织一个技术小组,帮助这个厂解决了特殊退火工艺,加工出来的电热丝变得光滑柔软,断裂现象大为减少。工厂因此一年新增效益100万元以上,地方报纸广为宣传。可是,这个厂却只肯给2000元技术转让费。光机所的同志苦笑着对记者说:“我们几个科研人员的工资开支都不止这点钱”。
技术成果卖价低,有不少连研制成本都收不回来,影响到科研单位的简单再生产,严重挫伤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无锡气动技术研究所研制一种纪录纸制造机,投产后用户的效益十分显著。这个所在研制中,抽出三个工程师,花了一年时间,投入成本16000元。转让时有关厂将价钱一压再压,最后只拿到转让费15000元,亏损1000元。
近两年,这个所转让7项成果,其中4项亏本,直接影响17个科研人员的收入。研究所只得抽肥补瘦,再开“大锅饭”。
一些科技人员便把精力从研究所转向别处。无锡市作了个粗略估计,去年因科技人员离开课题组从事别的工作,研究所出的成果比上年减少30%。一些所长焦虑地说:“这样下去,科技事业如何发展!”
造成技术商品价格低、收入少的因素很多。
多年来产品经济中形成的旧观念,一时难以改变。科研单位是为生产服务的,这种服务从来就是无偿的。现在要收费,用户就不那么乐意。中科院南京分院集中各路精英,成立了“东南资源环境研究中心”,准备承接一些省市的资源环境综合考察任务,对开发利用提出咨询。他们同一些省份商谈项目时,对方开始欢迎。但一谈到提供研究经费,马上态度大变:要钱,没有。而且说:“你们最好向国家争取点资金,帮我们做做研究”。科研人员无可奈何地说,好比上门给人家洗衣服,不仅不收费,还要自带洗衣板、肥皂。
企业存在“不买技术照样过得去”的思想,老产品有人买,技术进步可以慢慢来。在竞争中一些企业着眼点放在推销产品上,厂长们宁愿出大钱去赞助电视台的“智力大奖赛”,为其提高“知名度”;而不愿多出钱买技术、赞助真正的技术、智力开发。
技术商品的定价缺少规范化。现在只凭双方自由议价,因此,要制订一些法规,使技术成果定价趋向合理。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专家建议,对技术商品定价,应根据科研周期长的特点,拟出一个大体的标准。既要看科研人员付出的劳动量及科研成本,更应重视技术成果引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像一般商品市场一样,各地技术市场应建立一个议价的中间机构,纳入物价部门的管理范围,以保护买卖双方的利益。有了较公平的议价体系,科研新成果才能源源投入市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