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有机肥的苏醒——读者来信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23
第2版(经济)
专栏:

有机肥的苏醒
  ——读者来信综述
本报近日来不断收到河南、山西、山东、湖北、安徽等省的读者来信,说许多农民已经把目光重新瞄准了有机肥。尤其是今年气候反常,不少地方遭灾,农田需肥量大大增加,农家肥更加引起了农民的重视。这或许正标志着农家肥新的苏醒。
铲草沤制绿肥河南太康县刘幼章来信说,这个县小麦产量三年徘徊,在诸多原因中,单施多施化肥而忽视有机肥的使用,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今年麦收后,县里召开广播大会,组织群众清除杂草沤绿肥。县里还组织了2200多套抽水机械,拨出70吨柴油,无偿为农民提供积肥水源。全县22万多农户,户户都沤制了农家肥。截至7月底,已积农家肥450万方。许多乡还组织了帮工队,帮助无劳力户沤制绿肥。
山西阳高县王万英来信说,为了使农民做到种地养地,县里建立了“土地升降级补偿制度”,减少农民义务工,让农民腾出时间积肥。全县在伏天雨季出现了户户人不闲的局面,割草沤肥,现已户均积肥1200担。下深乡出动全乡劳力、车辆,半月突击积肥75万公斤,沤制绿肥36万担。安徽五河县东刘集区杨信坤、朱正利来信说,当地农民对用农家肥比较重视,原因是抓农家肥积制是考核乡干部政绩的内容之一,现在全县亩均施有机肥2方以上。刘家集乡东纪村原来土地贫瘠,连用几年农家肥,增强了地力,小麦单产提高了63%。今年六七两月,全区又除草积肥15万多方。
实行秸秆还田山东寿光县读者杨东旭来信说,每当伏天来临,这个县的农民都冒着炎热向坡田里运送麦稂、麦糠,将它们均匀地撒在玉米地里。麦糠麦稂直接盖田,保持了土层表面湿润,促进了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增加了土地肥力。8年来,全县累计秸秆还田217万亩。经过检测,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980年的1.026%,提高到目前的1.095%,氮、磷、钾含量也有提高。今年86万亩小麦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亩产、总产分别达到324公斤和2.8亿公斤,居潍坊市第一位。大面积的秸秆还田,是改良土壤的有效办法之一。
利用城市粪便现在许多农民都已开始重视城市粪便的利用,进城掏粪的积极性很高。湖北竹溪县读者李维桢来信说,城关镇的观音阁、红光等11个村有500多户农民涌进城里承包厕所。河南新野县读者朱廷跃来信说,该县有27名农民通过合同形式,成了机关和企业的长驻掏粪“大使”。承包者负责厕所卫生,被承包单位每月支付35至40元工资。
多养家畜家禽湖北仙桃市徐友俊来信说,“双抢”时节,在仙桃市田野上,送粪的车队和人流如穿梭一般,到处可见农民把一担担农家肥送进晚稻田。他们主要是采取了几项积肥措施,如以鱼换肥,就是有鱼塘的村,将承包户上交的鲜鱼,按农户积肥数量多少分给村民,鼓励积肥。他们还采取了以肥换钱、以肥换工、以肥换肥的办法,使全市30万劳力投入了积肥,已积农家肥160万方,给20万亩耕地铺上了一层塘泥肥。
有的读者还反映了各地许多发展畜牧业积肥的情况。有的地方发放贴息贷款,帮助农民养牛、养猪,大积牲畜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许多读者还提出,积造农家肥是项长久性的工作,要扎扎实实地搞下去,不要“一阵风”,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本报记者 陈满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