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蛇口风波”引出的理性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23
第3版(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

“蛇口风波”引出的理性思考
北京警察学院理论教研室 魏 磊
“蛇口风波”像一面棱镜,令现代社会对旧的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冲撞得到白热化的表现。一些卓有成效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这里点燃的不再是人们的心灵之火,引发的却是人们冷峻的思维之光。
溯源追因,评判利弊,寻求出路是当务之急。要而言之,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缺陷表现在三方面:
其一,在思维方式上,从抽象的原则和规范出发,用一系列理想化的“应该”去要求错综的社会和复杂的个体,导致永远还原不到现实的理想主义。如果辅之意识形态化的赏罚机制,便导致:1、盲从和膜拜;2、泛社会的虚假,人们不堪忍受道德的苛苦,而又不能不戴上道德面具。某些狡诈之徒则利用道德图谋己欲,形成双重道德。
“明于礼仪而陋知人心”,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特征之一,而在现代并未匿迹。有的人具有过分发达的道德思维,能够将平常的事情作道德的拔高。用道德的桂冠缀成无形的枷锁,使当事者动弹不得。由此,活生生的人成为抽象道德的奴隶和牺牲品。这是民族的悲剧。
其二,在价值取向上,重整体轻个人,重协调轻公正。片面地强调集体利益的先天合理性,贬抑个体的情感、人格和正当利益。集体永远是目的,个人永远是手段(工具),其外显的口号是:“螺丝钉”、“一块砖”等等,人成了一个标准化的社会部件。这类道德往往导致独立人格的丧失和社会的一片死相。
这种价值取向消蚀了社会公正意识。在现存社会中,并非所有的集体都有其合理性。一些以集体名义所行的邪恶,不乏耳闻。在这种情形下,片面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不以公正为定则,将助长和强化社会邪恶,使不正之风盛行。经验表明:公正乃是真正道德的基石,抽去公正的道德,不是霸道道德就是侏儒道德。
其三,在教育方式上,取居高临下的姿态,视受教育者为被动的客体,方法上以灌输为主,辅之以朴素的身教,让人们膜拜认同。强调自我修养和道德修养,忽略社会赏罚机制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就道德谈道德,流于苍白空洞。用不断灌输强化的方式,“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形成人格的非个体化,达到模铸草奴人格的目的。
以上三个方面的毛病,只能在国民缺乏自我意识、政治不民主和产品经济形态的境况中奏效。而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主体意识逐步觉醒的当代,就显出其颓败的症象。“蛇口风波”正是历史的必然。
为了使政治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仍须致力矫治以上三种病症,从观念到行为来一蜕变。
一、摆脱从抽象原则和规范出发的窠臼。面对复杂的现实,先弄清“是”什么,尔后抽引出“应该”,并不断地使“应该”之模型与动态发展着的现实保持必要的张力。道德之所以为人类社会之必需,在于它具有稳定社会秩序、完善人际关系并最终满足人的需要的工具性价值。任何道德只有对应于人的需要才有存在的合理性。而道德目的化、本体化,有可能成为扭曲人性的力量。
二、张扬社会公正意识。真正道德均具有契约的性质,是众多个体意志冲撞而趋于协调的产物。如果阉割了个体意志,道德的更新和发展就失去了原动力。自由具有内在的道德价值,自由并非为所欲为的放任,而是由个体高度自主自尊、独特的人格、个体化的追求、随机调整自己的行为、自由选择并勇于承担责任等要素构成。在商品社会中,自由是构成道德的必要前提。
三、教育方式上推行平等平权的原则,采取民主讨论的方式,着眼于劝诫。教育的目的并非原则和规范的灌输,而是良知系统的构造以及价值分析和抉择能力的培养。在这个星球上,作为单个的人,谁也没有资格也没有权利规范人们应该如何如何。只有经过人们的理性审视、在民主讨论中产生的带有契约性质的道德,才能获得人们普遍的情感认同。
在这新旧体制转型的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使命是沉重而伟大的。事实证明:现代意识对工业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可残缺。而现代意识并非都能从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中自发产生,现代意识还须一批社会精英的创建、启蒙,以取得人们的认同,化为人们的信念,转化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