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时髦的“学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23
第3版(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

时髦的“学会”
新华社记者 王进业 新华社通讯员 李立绪
几年前还仅限于知识圈内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协会、研究会,近来已大大膨胀,成为一种“时髦”的社会现象。
这会那会几乎遍及各行各业。一个单位大致总有与自己相关的学会,而且还不止一个。仅以内燃机行业为例,便有内燃机、大功率柴油机、中型柴油机、小型柴油机、天然气煤气机、油泵油嘴、内燃机编辑等学会。学会不仅“胳臂展得宽”,并交叉重叠,而且“腿也伸得长”。一个以中国某位著名教育家为对象的研究会,国家、省市有机构,一些地市、县和学校也竞相对口。
据观察,学会风日盛,与部分人沽名钓誉大有关系。知识界一些人士发起成立学会、协会、研究会,占一要职,提高自己的学术声望。业务水平一般的同志也得以身份倍增;还有部分同志对新兴学科明明只有“半桶水”的水平,却热心组
“会”,借此赢得了“专家”或“学科带头人”的美称。
学会、研究会纷纷把名誉会长、会长、理事等桂冠奉送给行政官员、离退休老干部或企业界人士,山东某大学原副校长,本是一位地道的行政官员,却参与某自然科学研究会的领导。不少领导更是身兼数“会”首脑,根本无从过问会务。一些学会基本就是本行业主管部门的原班人马。而一些厂长、经理对此却避之唯恐不及,因为那是需要花大钱买的。四川省一家大企业的经理称:去年以来,他收到学会、协会、研究会的聘书就装了一大箱子。其中要钱者少则千元,多至十多万元。这推陈出新的摊派已渐渐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即使厂长、经理不应聘,但“庙”已建成,“神”已请进,到时也由不得你不“拜”。否则,产品鉴定会有“小鞋”穿。
如此办起来的学会、协会、研究会自然就变了味。某大学几位青年教师成了一个研究会的会员,自己还不知道。而一些学会、研究会成立后,基本就是空架子。某研究会一年中,“实绩”就是把全国各地有关文章装订成册,会员人手一份。而大会小会、参观旅游、迎来送往等反成了重要“会务”。一些同志讥讽说:“研究会”成了“烟酒会”。山东某大型企业一位处理学会事宜一年有余的负责同志讲:“我们厂参加的几十个学会,没有一个给过技术、经营等方面的具体指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