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抚慰学术的寂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23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抚慰学术的寂寞
周国平
我是一个闲散惯了的人。所以,当湖南教育出版社要我组编一套名为《博士论丛》的丛书时,我便再三推辞。实在推辞不掉,我就荐请我一向敬佩的哲学家叶秀山先生挂帅,自己则勉为其难,敲敲边鼓。
现在,《博士论丛》第一辑八种已出或即出,第二辑也发了稿。每种印数十分可怜,多则五千,少则一千。出版社亏本赔钱是不待说的了。我心中抱愧之余,又不免感慨万千。
当今的时代,对于学术来说是一个艰难的时代。由于体脑分配不合理的怪现象(说它怪,是因为它既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也不符合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学术贬值,学者和一般知识分子日见其贫穷寒酸。这种情况使得许多青年无心升学,只求找个赚钱的职业。长此以往,当然会降低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使学术赖以生长的土壤愈益贫瘠。而学术进入市场之后,又被迫接受再一次的贬值,听凭市场行情来裁决自己的命运。既然有购买力的主要是那些在流通领域发了横财的“倒爷”们,阮囊羞涩的书生们面对昂贵的书价只好望洋兴叹,那么,市场支配出版业的结果是低级庸俗的书刊泛滥,严肃的学术著作滞销,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所以,《博士论丛》可说是生不逢辰,在它出生之前,它似乎就已经被判定了一个寂寞的命运。
好在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同志们对此早有预料,明知一定赔本,偏要出这套书。丛书创办之际,正值所谓“丛书热”方兴未艾,形形色色的“丛书”大多务求畅销和轰动,换句话说叫做“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出版家们眼睛盯着海内外流行思潮和时髦文化,争相拉编、著、译者,划势力范围。当此之时,湖南的出版家却独具慧眼,留意于一个受冷落的角落——那些数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于学术之一隅的博士和博士研究生。他们的著作往往具有极高的学术性和专业性,读者范围有限,一般不易销出,因而多被出版部门拒之门外。但湖南的出版家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不惜每年破财数十万元,来扶植身陷困境的学术文化。在创收生财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岁月里,这样的举动犹似空谷足音,令人感佩。对于众多的来稿,作为编者的我们不得不严加挑选,以求每出一本书,不管眼下销量多么可怜,却要在学术史上能够站得住,留得下。在普遍的学术劫难中,此举也许只是杯水车薪。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后代会感谢出版界的有识之士,感谢他们在一个学术寂寞的时代,真诚的帮助抚慰过学术的寂寞,为中国学术抢救了有价值的财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