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需要补充的怒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24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需要补充的怒江
本报记者 毛磊
“不可能要求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人们,去关心能否按时看到电影,听到广播,读到报纸!”腊依甫同志在我采访时悄悄提醒我。他是云南福贡县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在怒族干部腊依甫的引导下,我来到怒族聚居乡匹河。乡长张四益抛给我一串数字,全乡8747人有76%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去年人均收入仅仅108元,全乡3/4以上的村寨都像画一样挂在怒江两岸的碧罗雪山、高黎贡山半山腰。全乡65个自然村只有1/4的村子通公路,还有70%的村子未通电。
我很想了解在这种封闭、贫困的情况下,怒族群众的精神生活处于何种状态。
翻山越岭,记者来到匹河乡的芭蕉村。这里居住的14户人家稀疏散落在怒江西岸的陡坡上,草顶木支架的传统竹楼,墙和地板均以竹篱笆围架,房屋结构和建造相当粗糙。因正值农忙,村里人都下地劳作。我来到只有六七平方米大小的小学校教室,全校8名学生端坐其中,正在抓耳挠腮答考卷。记者主动与该校唯一的老师梅永本攀谈。
“村里有人订报纸吗?”
“没有。”
“有电视机吗?”
“没有,还不通电。”
“有电话吗?”
“没有,平时有事,村干部开会,都要靠人捎口信或纸条。”
“邮件多久来一次?”
“一个星期能送一次就算好的了。”
“村里演电影吗?”
“一年看个两三次,可都是汉语片,很多人听不懂。”
“那么青年人能不能到乡政府去看电影、看电视?”
“长辈们不让,说是怕学坏了。”
“大概有多少人没有去过县城?”(县城距此有50公里)
“怕有一半以上。”
“村里有从事运输、养殖、种植业的专业户吗?”
“没有,离发展到这一步还早着呢!”
腊依甫向我介绍,怒族的生产方式、耕作技术还十分粗放、原始,60%以上的耕地是25度至75度的山坡乱石地,根本无法普及先进农业技术。这里生产水平仍停留在毁林开荒、广种薄收的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之间。怒族群众喜欢狩猎,他们能根据野兽的足迹,辨认出是何种动物,是雌是雄,是大是小,以及走向如何等等。
在福贡县上帕镇,我采访了怒江岸边的木古甲村。这个有239户1454人的村庄,60%是怒族。
村长普四麦告诉我,县里发给村里一台小型电影放映机,可现在没有人会使用,已闲置好久了。全村80%以上是文盲,近年毕业的几十个小学、初中生,实际没学到什么文化知识,加上毕业后便在家随父母种地,很少接触书报,因而复盲者不少。人们没有现代的文化生活,公共娱乐活动场所便是基督教堂。
缺乏现代文化生活,使基督教易于传播。现在该村90%以上的人信教,其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317人。教徒们每星期做三次礼拜,以民族语言唱赞美诗,诵读圣经,宗教成了人们精神文化活动的重要部分。
“怒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时间,跳怒族舞蹈吗?”我询问。
“这里的群众已经不过怒族的节日啦,只是基督教徒们每年要过什么感恩节、圣诞节。信教的人是不准跳民族舞蹈的,所以现在也见不到有人演怒族歌舞了。”普四麦村长抱怨说。
腊依甫插话:“基督教垄断了这里怒族群众的精神生活。”
显然,怒族群众聚居的这些山区,由于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加之某些原始落后习俗和宗教的束缚,严重地限制和影响了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文化、教育、科学等事业发展缓慢,群众文化水平很低,难以广泛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又反过来限制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