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脱口而出——演说的极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24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俎

脱口而出——演说的极致
沈志屏
演说有别于朗诵,更不同于舞台上的独白,它是脱口而出的艺术。上乘的演说无一不是智慧的流淌,至情的宣泄,忘我的呐喊,文化的展示。
流淌、宣泄和呐喊,虽然也要经过思想闸门的开启和节制,然而,拨动听众心弦的演说毕竟不是背诵。脱口而出表现了演说者的真性灵、真才情,它成了演说艺术的表征。
演说面对公众,围绕专门的话题,在特定的场合,于有限的时间里去调动听众的激情,使之倾倒,使之契合,人们不是欣赏表演,而是心折于你的雄辩,迷恋于你的陈述。听众与演说者的关系,从开始的平起平坐到终结时渐渐地成了你的支持者。
人们从听众席上跌进演说者思想的流程之中,最后听众为激情的洪流所淹没。是演说者在决定他们的沉浮,而绝非是听众在评判演说者。脱口而出摒弃了机械的背诵,清刷了事先经过精心编排的态势语言,任何忸怩做作,任何呆板的重复记忆都将从根本上败坏听众的胃口。即便你表演得风采动人,你在听众的心目中还只是一名“演员”。演说不需要表演艺术家,它要求的是一名“为一种需要而自然产生的”思想家,让听众把自己的注意力从一个兴奋中心移往另一个中心时,“有一种被包围、被吞没的感觉”。
脱口而出,它摒弃机械的一字不易的背诵,却十分强调机巧的逻辑记忆。逻辑记忆只要求精心排列艺术组合的轮廓,记忆只在创造过程中起提示作用。犹如我们这就要去千岛湖一游,路线全是事先安排好的,每个游客对预定的途次了然于心,可是大家仍然怀有十二万分的游兴……预定的景点与游人内心观照的融会充满了难以捉摸的多样性。演说的心理历程有它预选的“景点”,而领略每个景点的风光却无法预见,因为每一次领略都有不同的风光。风光只在游人的情绪中,只有拉洋片才能事先贮备在小匣子里。
目前流行的演说,包括电台举办的各类竞赛性演说,大抵是拉洋片式的表演。演说者只是在向他的听众拉洋片,全是固定的“死样景”。而真正成功的演说的历程,应该是在预选的景点上,建构鲜活的景观。
脱口而出的演说——这鲜活的“景观”,是演说者长期蕴蓄一旦激活的结果。脱口而出由激发点前行,沿着已经沟通的据点生发开来,形成演说的网络系统。任何复制都不可能再现昔时的“景观”。即便再现,也无法留存即时即地的情怀与氛围。
脱口而出又是思想系统的自由流淌。人的思想按照主观的价值体系,围绕他的需求目标渐次形成思想系统的逻辑结构。否则,只能是一些鸡零狗碎的思想的偶然冲动,只能是别人思想的阉割。
演说,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发展,将渐次展现出它的战斗魅力。这个时代需要演说家与需要改革家一样。造就众多脱口而出的演说家,它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