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古代的字体与文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24
第8版(副刊)
专栏:

古代的字体与文体
周旻
书体与文体相称,字迹随词令而异,这在古代是颇为讲究的。
魏晋书法艺术取得公认的成就以后,论书者开始从理论上重视总结书体与文体的相配使用。南朝梁庚元威《论书》:
“宗炳出九体书,所谓‘缣素书’、‘简奏书’、‘笺表书’、‘吊记书’、‘行押书’、‘楫书’、‘藁书’、‘半草书’、‘全草书’。此九法极真草书之次第焉。”这众多书体适用于各自不同的文体,已见南朝的风习。此后历朝皆有沿习。唐韩方明《授笔要说》自记闻崔邈曰:“欲书当先看所书一纸之中,是何词句,言语多少,及纸色目,相称以何等书,令与书体相合。”可见唐人也已注意到书体与布局效果等技术问题。徐铉《重修〈说文〉序》云:“若乃高文大册,则宜以篆籀着之金石,至于寻常简牍,则草隶足矣”;吾邱衍《学古编》还告诫说,小篆只用写成篇文字,“切不可写词曲”。倘书体与文体相配超于约定俗成,旋即引来微词。李瑞清《清道人遗集》卷三记其学北碑二十余年,偶为笺启,即为曾季子所笑:“以碑笔为笺启,如戴?而舞!”这种细微至于用笔的辨析,曾经是令人折服的批评。
至于南北朝书习,世传北人书皆碑碣,南人书多简尺,故人常以为南北书法风格迥异。然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另有新见:“敦煌所出萧凉草书札,与羲、献规模,亦不甚远。南朝碑版,则如《始兴忠武王碑》之雄劲、《瘗鹤铭》之浩逸,与北碑自是一家眷属也。”就是说,南北朝的书体在艺术风格上基本是一致的,只不过随“高文典册”与“寂廖短章”而异。
萧梁时代以后,字体与文体之间的关系越加繁缛和考究,以至于有时也会被强调得过份了,像南宋理学家朱熹,竟以楷书不许飘扬,否则便是人品的玷累的道理批评大书法家黄庭坚:“他也非不知端楷为是,但自如此写,亦非不知做人诚实端悫为是,但自要恁地放纵!”这批评苛刻得未免有些滑稽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