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彝州桑园的兴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26
第2版(经济)
专栏:

彝州桑园的兴衰
本报记者 钱江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坐落在西南古丝绸之路要冲,气候宜人,桑园倚山傍水,楚雄农民种桑养蚕之风延续至今,已不知多少个百年了。1956年,这里建起一座千人规模的丝绸厂,预计年消耗蚕茧约100吨。谁知道,30年过去了,彝州养蚕业仍在低水平上徘徊,这是为什么?
农民说,工厂不给保护价
8月间,记者来到楚雄,走向群山脚下的桑田。数百亩桑田凝碧,犹如大山穿上了绿靴子,景色煞是喜人。
州农牧局的老李同志相告,眼前这片桑园是劫后余生,复苏过来的。1984年底到1985年,这里的农民“挖山不止”,把桑树全给砍了。楚雄原有桑田2.4万亩,砍剩7000亩,直到丝绸厂喊救急才停下来。从去年开始,茧价猛涨,楚雄农民才又有了点种桑的热情。1984年,茧价每公斤不到4元,工厂还不收。茧贱伤农,要是工厂给保护价就好了。
工厂说,蚕茧无税收,地方不支持
记者来到楚雄丝绸厂,因为原料严重不足,4台缫丝机只能开一班,厂长为找原料和安排富余人员伤透脑筋。
专管蚕茧原料采购的同志介绍说,1984年茧价大跌,虽然工厂在决策上有失误,但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得不到地方财政的支持。当时厂里已经存茧50吨,再收购蚕茧就需要银行贷款。可这时候银行却把贷款的“水龙头”拧紧了。原因是国家对养蚕业的税收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不征收产品税,结果地方财政没有收入,自然没有发展养蚕业的积极性。
价格是连环套之结
据专家论证,楚雄地理条件优越,蚕儿一年可4次上架,有的达5次,而且蚕茧硕大、松软,丝不易断,其质量普遍高于我国的四大养蚕区,很有发展前途。为此,现在州政府已经决定,对养蚕业采取扶持措施,决心恢复楚雄南方丝绸之路重镇的声誉。
联想到这两年我国主要桑蚕地区之间纷纷设卡,实行“蚕茧大战”的情况,记者认为,主要在于价格没有理顺,该放开的地方没有放开。对此是不是应该采取先一步放开价格的措施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