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超越生死的文学因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8-26
第8版(副刊)
专栏:

超越生死的文学因缘
陈福康
一代通人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蜚声四海,已有美、法、德、苏等国译本。最近,我收到日本中岛长文、中岛碧教授夫妇飞越大洋寄赠的一包书,欣喜地看到内有刚刚由岩波书店出版的荒井健先生与中岛夫妇三人合译的《围城》。这样,钱老此书又多了一种译本。
荒井先生是中、晚唐诗歌研究权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评论家,他的《李义山诗集释》功力深厚,受到我国学界重视。中岛夫妇也都是有名的中国文学研究专家,他俩主持的学术刊物《飚风》办得很有声色。该刊在1975年刚创刊时,就连载发表荒井先生翻译的《围城》的开头几章;后来,又曾发表与钱老的谈话录和长文先生的《〈围城〉论》(该论文今经修改,作为本书最后的《解说》)。而碧先生曾受钱老的邀请来我国进修古典文学,并还翻译过钱老夫人杨绛先生《干校六记》一书。
翻译《围城》,是荒井先生三十多年前立下的志愿。五十年代,他与钱老通信时就曾提出。但钱老谦虚地表示自己对此书并不满意。后来,又因种种原因,此事耽搁下来了。“文革”期间,噩耗频传,荒井先生不知从何处听说钱老也遭不幸,极其悲痛之余,便开始翻译此书,以寄托哀思。1977年10月的《飚风》上,他在译文后发表了一则“附记”,庆幸终于确悉钱老还健在,并追述了当初听到这一东坡之谣时的心情。后来,钱老看到《飚风》及这则附记,深受感动。他在专为本书写的日译版序言中,提到了中日两国读者都很熟悉的诗人苏曼殊的一本译著《文学因缘》,认为《围城》的日译本正体现了超越生死的一段文学因缘。
荒井先生对钱老极其倾倒与尊崇。他在后记中一开头就说:“中国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都是大国,大国偶尔产生出奇人物。这部小说的作者就是这样的巨人。”他认为这位博览古今、贯通中西、精熟于英、美、德、法、意、西班牙、希腊等国学术的大学者,在中国文化史上不仅是空前的,甚至可能是绝后的。这也反映了日本以及国际学术界对于钱老的评价。
《围城》不是容易译好的一本书。这次,由日本的三位著名学者通力合作,并在钱老的直接帮助下,终于完成这一工作,想必能达到信、达、雅的高标准。这在中日文学交流史上,是一件大事。想到这些,我深深感到,文学艺术是超越生死的,学术才华是超越生死的,人间友谊也是超越生死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